历史建筑袁家围20年内或倒冧 业主:好想保住佢
在梅窝一隅,有6座由花岗岩砌成的建筑群,俨如古代堡垒,名字叫“袁家围”。这座有80年历史的二级历史建筑,饱经风霜正面临全面倒塌危机。“袁家围”第三代继承人袁哲之说,过往曾有发展商提出巨额收购,但都一一推却,因为他只想留住历史家业。
“袁家围”建于1930年代,大楼主要建材为花冈岩,结构凉爽通风,四季恒温。“袁家围”原有8栋大楼,曾经历抗日战争,但枪炮未有摧毁大楼,反而有2栋建筑物在1962年台风温黛袭港时吹塌。古物咨询委员会于2000年时,将余下6栋大楼评级为二级历史建筑。
不过,获得历史建筑的名涵,未有改变大楼步向颓然的命运,由于缺乏妥善保养,大楼日久失修,部份屋顶更已塌下,而水泥都因近年黑雨和台风导致剥落,部分钢筋亦折断,屋内一片颓垣败瓦。
我小时候已经住在这里,希望有生之年都可以保住佢!
虽然袁家围渐变“危楼”,但不乏外界青睐,袁哲之透露数年前,曾经有一位“爱喝红酒的前高官”透过中间人与他接洽,想买下大宅作酒窖之用,但他坚拒出售。袁哲之又说,近年发产商香港置地亦曾经出价数亿元希望收购大宅建筑群及附近地皮,但他同样不打算卖,更豪气地表示:“睬佢都嘥气,我又唔系等钱洗,点解要卖?”。
袁哲之说,为了尊重历史和家族,不希望将袁家围烟没于历史长河中,只想这栋建筑物能继续反映祖父辈的抗日历史,“我有生之年都不想这里有大改变,今年我65岁,顶得几耐得几耐啦!”
袁哲之续说,曾成功申请政府的历史建筑维修资助计划,惟每座大楼只有100万元的资助,对保育大楼只是“小修小补”。他希望,政府可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如改建博物馆或文化馆之类,让人知道梅窝这个乡效土地,有一段值得自豪的历史,“我们这一辈人成世都在守卫着这里,为的是传给下一代,薪火相传”。
协助袁氏四出奔走寻求保育方案的规划师吴永辉表示,“袁家围”有主屋、前屋、谷仓、东更楼、西更楼及小农舍,临河而建独特布局是香港独一无二,呼吁当局尽快抢救,否则长此下去,大屋内各建筑物挨不过20年,“若政府不管,不主动保育,这里10至20年便会完全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