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从都城考古文物认识夏商周 中国通史系列揭开序幕
常说中国几千年历史,那到底华夏文明是从哪儿哪地哪时开始?想要认识、了解一个文明,就要从考古开始。为让大家更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香港历史博物馆与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协作推出了中国通史系列的首个大型展览,名为“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从华夏文明之源—河南省,借出逾150件/套文物到港,向公众展示从神话到史实,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
河南天地之中 从筹备到拣选
是次文明展,展出了逾150件/套,包括大型及成组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及卜骨等,全部文物均来自河南这个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地方,当中33件/套为国家一级文物,更有约40件(套)是首次离开河南省展出。展览展出河南省内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院等共15家机构借出的文物,筹备历时逾一年。香港历史博物馆二级助理馆长(都市及口述历史)秦慧华指在筹备是次展览时,馆方走访了河南省中的五、六个城市,观察不同文物以及其状态,拣选文物时,其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其中一套国家一级文物、属春秋时期的“王子午”鼎,原配有一盖,但该盖的状况不太理想,恐经不起长途运输的颠簸,考虑到文物的安全,最终没有赴港展出。然而,鼎内的铭文却因为没有盖子掩盖,观众可以清楚看到。
走访过五、六个城市后,团队直至去年底才落实文物清单,还得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后,才于上月再到当地点收展品。至于运输方面,有别于以往展品一般已带度身订造的锦盒子,放入盒子就可以入箱运输。是次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青铜器与陶器为主,体积相当大,而且易碎,在装箱运输时经历了重重难关,需要订造不同箱子及剪裁适切的缓震物料才可装箱运港,过程除了香港历史博物馆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文物修复办事处,还要靠当地文博机构及专业运输公司,多方协作才能安全抵港。
从文物看都城遗址布局 新出土文物提供更多资讯
文物可以代表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或技术水平等等,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时代或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许小梅︰“夏、商、周,虽然在历史文献有提及,但很多时候都看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我们集中在考古遗址,尤其河南地区的重要都城遗址,例如夏代的王城岗、瓦店、新砦、二里头遗址;商代我们有郑州商城、小双桥、殷墟等都城遗址的出土文物展示。周代则有不同诸侯国的墓葬,透过这些遗址,拣选相关的文物展示。”
香港历史博物馆二级助理馆长秦慧华补充︰“我们根据一些遗址去拣选展品,就著那个遗址会不会有一些特别的布局,例如二里头遗址,它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包括绿松石作坊和青铜器作坊,所以我们拣选文物的时候,尽可能都想拣一些这一方面的文物,透过文物可以呈现这个遗址当时的都城布局。”同时,自改革开放后,国内考古学不断壮大,近年单单在河南就有不少新出土的文物,是次展览就带来了不少近年才出土的文物,其中就有在2022年从郑州商城书院街出土的文物,让公众可以看到最新的资讯。
修复与保护 展示的艺术
经过悉心的安排及周详的计划,文物到港后丝毫无损,但要如何将文物安全地展示、如何在展出期间照料好这批文物,亦是一门学问,这方面就要靠文物修复办事处团队。提到文物修复,大众可能只会想到文物出土或有破损时才有用武之地,但是负责是次展览文物修复工作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物修复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文物修复)黄润钊,则道出文物修复是怎样的一回事︰“修护其实是分两个方面,它有保存,也有修复。保存就是透过控制合适的展出及贮存环境,去维持文物的安全和稳定。当中可能是透过控制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素及微生物活动,甚至是一些人为因素。而修复,则是因应文物的状况或需要,去制定并实施合适的修复工序。”。文物修复办事处为康文署辖下15间博物馆提供专业文物修护及支援服务。
是次展览香港历史博物馆及文物修复办事处人员均前赴河南点收文物,兼确定文物的状况。而来到香港开箱之后,团队也再和河南的专家一起去检查文物的状况,对比纪录确保所有文物在运送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在展示文物时,除了监控环境之外,文物修复团队亦要因应不同展品制作适合的支架,务求让文物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以及符合特定角度的需要去展示。是次展出的一件非常有趣,于2000年出土的夏代“陶猪头盖”,因其造型就需要一个特别的角度,才能让观众看清楚每个细节。在展示此文物时,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物修复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文物修复)黄润钊就想到用倾斜45度的方法,并在背后加上支架,观众便能将此文物一目了然。而透过是次展览,文物修复办事处团队亦趁机会向当地专家请教,了解如何结合传统文物修复技艺及现代科学分析修护文物。
当文物遇上科技 沉浸于历史长河之中
夏、商、周,距今数千年,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许小梅诚言这个题目对公众而言比较艰深,为令公众更易理解,看得更加投入,展场内加入许多现今科技,以互动形式把悠久的历史展示给公众。例如有些与商代一名王后兼将军“妇好”有关的文物,我们辅以现代漫画故事去介绍这名商代巾帼英雄。除此之外,展品旁亦设有许多QR Code,扫描后便可得知更多关于该文物或其背后的小故事。“例如夏代有很多历史故事,我们没办法完全用文字写出来,透过QR Code大家可以有所了解;大家亦可以透过QR Code看到文物360度的样子,更加细致地看到纹饰是怎样。”许小梅说。另外还有不少互动游戏、儿童展板等,让小朋友也可以轻松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物。
从夏商周认识近代史
是次展览的文物诉说著数千年前的王朝历史,仿佛离我们很远。但在这些数千岁的文物上,亦找到近代中国历史的踪迹。其中一件文物上,贴著一张近代的标签,以为是考古人员、博物馆员的粗心大意忘记撕掉?非也,此标签藏著一段关于河南博物院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故事。
另外,一件西周“父乙”角酒器,于1986年出土时只有两只脚,缺少其中一只脚,后来公开展出时,有观众怀疑家中一件古物与此文件有关,之后送来对比,正是“父乙”角的缺脚,经过精心修复后,文物得以完好展出。
系列序章 节目多箩箩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为香港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系列展”的序章,系列其后将每年顺序,以重要历史时期为主题筹办历史文物展览,并于2029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年的展览作为系列的小结,明年将会举办有关广东秦汉时期的文物展。此系列希望透过向香港市民介绍中国不同朝代的重要历史,令大家对国家更有认识。展期由即日至今年7月8日,免费入场,有兴趣的公众人士就要把握时间前往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
此外,为配合展览,香港公共图书馆亦在展厅外设立阅读区,精选多项馆藏资源及电子书,主题涵盖夏商周三朝文物、考古发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记等,让市民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源流,并利用网上资源作延伸阅读。展览另设专题讲座,带领公众探索河南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发现,将于六月一日下午三时至五时举行,免费入座,座位先到先得,并于网上频道同步进行。此外,展览期间亦会举行一系列的公众工作坊,包括铜方尊纸雕模型制作、“甲骨漫游”工作坊、“贪吃神兽:饕餮纹拼豆杯垫”工作坊、三代物语襟章制作坊及“夏商周青铜纹饰版画”艺术工作坊。节目丰富,喜爱历史的朋友就不要错过。
详情及配套活动︰https://bit.ly/49LHHpc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