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实况节目的先驱——WWE的两个真人show
作者:Lokka
经武备志团队编辑
前文也有提过,在UFC的王牌节目The Ultimate Fighter以真人Show方式大获得好评之前,为该类节目模式奠定了根基和方向的就是世界职业摔角联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Tough Enough。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后改称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乃当年是北美职业摔角界的龙头之一,在80年代初就已经在公司方针及节目内容上作出过不少勇敢的新尝试。今次就介绍一下由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所策划的两个实况型节目,一个当然就是之前提过及上图的《Tough Enough》,而另一个则是最后成为了业界笑柄的《Brawl for All》。
寻找职业摔角的新星 - Tough Enough
在2001年,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决定与美国电视台MTV合作,以真人Show方式拍摄全新节目Tough Enoug**,希望在发掘明日之星的同时向观众披露一些职业摔角手必须面对的辛酸以及业务运作的真实一面。以优胜者能够获得价值$100万美元的摔角手合约作招徕,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从4000份报名申请中选出了230位进行面试并最终挑选出13位参与第一届赛事的拍摄。
虽然职业摔角是运动娱乐,并非真正的格斗赛,但职业摔角手所需的训练以及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可以说是要比一般的职业运动员更加严厉。荧光幕前的职业摔角手往往威风八面,但在背后所要面对的压力并不为普通人所知晓,即使是职业摔角观众也多数会被真真假假的资讯所迷惑。
Tough Enough就以轻轻披露这些细节为中心点,将要成为职业摔角手所面对的艰辛展示于观众眼前。节目紧贴选手的训练情况,而除了教练们在练习中粗暴态度外,一些星级选手也会到场向参赛者讲述职业摔角的生涯中面对过的困境。每集也会有摔角手因为抵受不了训练或压力而自动退出或是被赶走,而一些不认真和嘻皮笑脸的参赛者更会受到痛骂,甚至遭重手教训,导致拍摄期间不乏一些负面报导。
除了日常训练的拍摄外,Tough Enough更曾作出安排参赛者在参赛期间在现场节目SmackDown中参与挑战赛的环节。现场进行的职业摔角本来就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但真人show某程度上却就是最失控的节目,此举可以说是Tough Enough的双重挑战,而在第四季中就出现到现时仍广为人知的乱子﹕参赛者Daniel Puder竟然众目睽睽之下以降服技突袭著名摔角手Kurt Angle!
在一个由现役选手向参赛者进行挑战的现场环节中,原本是奥运摔角冠军Kurt Angle在没有夹定的情况下邀请参赛者上台进行一般的纯摔角赛,但没有想到本身练开MMA的Daniel Puder不知道是想出风头还是什么原因,突然向Angle使用木村锁,在突袭下,Angle被锁得死死却又不可以在现场观众面前投降,结果需由裁判快速读数三下来解救。
据说后台的选手和工作人员都对这次的突发事件大表愤怒,而虽然Daniel Puder后来真的成为了第四季的优胜者,但不到一年就被解雇,而在合约期间也在Royal Rumble的混战中被多位摔角手以毫不留力的粗暴手法令其淘汰。
虽然如此,Tough Enough还是挺受欢迎的。以下是The Miz (第四季runner-up)﹑John Morrison (第三季胜利者之一) 和Josh Mathews (第一季runner-up,后来当了摔角旁述员)对Tough Enough的回忆:
自寻死路 - Brawl for All
没有剧本的节目虽然可能会为观众带来惊喜,但亦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失败。在1998年同样由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举办的Brawl for All就是可以实况节目失败之作中的极品。
某程度上,Brawl for All未算一个格斗真人Show,但却是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当年一个类似实况节目的新环节。话说当年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与另一职业摔角龙头WCW正斗得火热,不知是否因为受到UFC真实格斗带来的震撼,而决定让多位职业摔角手进以真打(行内称为Shootfighting模式)的格斗赛。职业摔角虽然是以表演为主的运动娱乐,但当中不乏号称的“好打之人”,加上一种摔角手身形强壮,真打起来到底谁胜谁负在计划上看来是一个不错的话题。
赛事并没有选择当时UFC使用的MMA赛例,而是用类似拳击的方式进行,带拳击拳套,可以出拳和抱摔,但不能踢击或地战。可惜,这个环节并不受欢迎,因为职业摔角的观众希望看到的是职业摔角而不是拳击。而除了恶评如潮外,这个环节更为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选手层造成了严重伤害,让这个环节与失败作画成等号。
身为职业摔角手,除了壮健体魄,不少人也真的拥有实际的格斗技背景,学过摔跤﹑拳击和其他武术的人比比皆是,但除了在第一轮赛事胜出后就宣布退赛的前UFC冠军的Dan Severn外,参赛的选手中始终并非拥有职业资格的格斗选手。而除了没有与职业格斗选手所拥有的经验外,现役职业摔角手每星期都要巡回表演,每日不是要上场表演就是在前往下一个场地的旅程途中,根本没有时间为以针对性的格斗操练作好好准备,再加上职业摔角选手本身就已经是伤痕累累,Brawl for All结果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在全力互轰之下,不少参赛者都新伤旧患齐发,而原定将会受到力捧的新星Steve Williams更受伤到要在赛事后提早退休的地步。更甚的是,爆冷胜出的摔角手Bart Gunn在胜出了Brawl for All之后获得的竟然是在职业摔角界的盛事Wrestlemania 15中场对上职业拳击手Butterbean的“大礼”。(据说是因为Bart Gunn击败了大热的Steve Williams而遭到高层的报复)
Bart Gunn vs. Bradshaw Brawl For All 总决赛
Butterbean样子有点滑稽,但他却是IBA超重量级拳击冠军,结果,他轻易解决了Bart Gunn,而Gunn之后也退出了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这个环节很快就被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神隐,绝少再被提及,也被很多摔角评论员称为职业摔角近代史中最愚蠢的环节之一。
Bart Gunn vs Butterbean
虽然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这次的“Shoot模式”赛事以失败收场,但职业摔角和当中的Shootfighting不论是北美还是日本都与综合格斗有著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个有机会再介绍一下。
*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原本简称WWF,但因为与动物组织的WWF相撞,之后改称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简称WWE。而官司之后WWF一词不能够在用来作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简称。**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与MTV拍了四季之后就在2004年终止了Tough Enough,直到2010年大概是因为看到The Ultimate Fighter的成功而再次心痒,而改与USA Network合作为Tough Enough重新制作新季度。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武备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