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假如医生人手足 为何睇病排长龙?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现时正值夏季流感高峰期,求诊人数逐渐增多,但除了这些时间外,各家医院挤满求诊人群已经是常态,病床爆满、专科新症轮候时间长达几年,已不再是“新闻”,医生人手不足已成香港老大难题。随著本港人口日趋老化,医疗体系面临日益沉重的压力,而不少先进国家都不回避吸纳海外医生。如何在吸引医护人才来港,并保持医疗水准质、量兼备,是香港必须思考的问题。

玛丽医院急症室(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政府推算2030年缺逾千医生护士 蔡坚质疑数据不足:评估有问题

现时除了本地两间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外,持海外资历而欲考取香港执业医生资格者,必先通过香港医务委员会(医委会)举办的执业资格试(共3部分),再接受为期12个月驻院实习医生的训练及评核,方能申请注册。而每当讨论引入更多海外医生问题,社会上往往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引入更多海外医生,但亦有人担心会拖低香港医疗水平,甚至有人指香港根本没有医生不足的问题,只是政府危言耸听。

香港医生数量不足 较大陆还严重

在不同声音之中,香港应该如何研判?首先要正视的是,香港的医生人手到底“紧张”到甚么程度?目前香港大约维持在每一千人,有1.9名持牌医生,而不少先进国家,这个比例高达1000:3甚至更高,例如德国的比例大约是1000:5.8、瑞典是1000:6.1,香港的医生人手比例不但远低于国际水平,甚至较中国内地的1000:2.1更加低。

此正好解释,为何香港人每当生病需要求诊,公营医院固然是大排长龙,但就算花得起钱,有时私家诊所或私家医院的轮候时间其实亦不短,因为最根本的问题,是香港的医生人手是明显地、严重地偏低。

过去十年,普通科病床的增增加远远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余俊亮摄)

而目前的情况,可能已不算最糟,更大的问题尚再后头。香港人口结构正逐渐趋向老化,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极可能要面对爆发式增长,因为青壮年的市民,每年求诊次数可能就是一两次,但长者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必然更加高。随著65岁以上长者人口由目前约16%,到2024年升至23%、2034年将达30%,意味在可见的将来,如果不大幅提升医生对人口的比例,医疗服务紧张的情况,只会比现时更加糟糕。

要应对这个问题,固然要从加强培训本地医生、增加医科学位数目入手,但要训练一个医科学生成为执业医生,需要至少6年时间,要成为专科医生则要更长的时间,要应对现时的医疗服务紧张,以至逼在眉睫的人口老化,单靠增加本地人才培训,只怕杯水车薪、缓不济急。因此,思考引入更多海外医生的问题,对香港来说实在无可避免。

新加坡迎战人口老化 海外医生免试执业

事实上,新加坡早已积极引入海外医生,在香港的人口对医生比例几无寸进的同时,新加坡的比例则由2000年代初期的不足1000:2,现时已达1000:3。

新加坡的具体办法是,其医务委员会(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开列出一张名单,容许28个国家受认许的医学院毕业生申“有条件注册”(conditional registration),当中包括美国(38间)、英国(22间)、加拿大(14间)、澳大利亚(11间)、印度(9间)、中国(8间)、日本(8间)、香港(2间)、台湾(2间),可在当地免考试、但有监管执业。他们可在认许的医疗机构工作,但须由全面注册(fully registered)的医生监督,工作满4年而表现达标者,就可取得全面执业资格,若本身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则只需2年。

新加坡人口老化急速,跟香港一样,关顾长者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Getty Images)

空有严谨执业试 乏人应考亦徒然

或许会有人认为,对于医疗服务不能只单看数字,医生的质素高低更加重要。因此,相比新加坡对海外医生的执业问题以较弹性的方式处理,但香港仍坚持要保持医生执业试制度,且这个考试素来以低合格率见称,每年成功取得本地执照的外地医生人数相当有限,但要保持医疗服务水平,认为这种极高的执业门槛仍属必要。

但是,较少为人所著墨的一点是,世界最顶尖的医学院汇聚于欧、美各国,但只有少数欧美顶尖医学院的毕业生,应考香港执业试,此反映香港未能有效地吸纳国际上高水平的医生人才。有人认为,其中一个问题是香港的执业试过于繁琐,例如执业3份试卷之中,其中一份是医学英语技能水平,但对于在外国顶尖医学院以英文习医的考生来说,这真的有必要吗?但现实是,那怕有意来港执业的是哈佛、剑桥的医科高材生,香港仍然要考他的医学英语水平。

延伸阅读:【人口统计】全港人口733万 人口老化加剧年龄中位数10年升3.8岁

本地西医团体不单未能协助解决问题,还坚决以“专业”为由,藉超高门槛条件排斥外国医生来港执业,又藉功能组别医生议员拉布去拖垮医疗改革法案。(资料图片)

然而,在1997年前,英联邦的医科毕业生毋须应考任何执业试,即可在港注册行医,而为减低回归过渡期间对他们的影响,医委会曾经实施暂时性的行政措施,其中一项为豁免英联邦医生应考第二部分考试。意味容许符合一定资格的外地医生可免试、或豁免部分考卷就可在港执业,对香港来说不是甚么新鲜事。以至如新加坡般,对外地医生实施的“有条件注册”制度,更是一个值得香港参考的经验。

总而言之,香港过往一直在引入海外医生一事上裹足不前,不断挑战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不但病人受苦,医生也为日益沉重的工作量疲于奔命,变成医病双输的局面。也许引入海外医生会引起不同持分者的疑虑,例如政府受到一些执业医生组织的压力,一直回避这个问题,但所谓的海外医生水准问题,说穿了其实是部分执业医生的既得利益将因此受影响的问题。香港人口老化挑战当前,政府对引入海外医生的问题应该更加积极研究,在这老问题上有一番新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