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忠:医委会改革“中港融合”改革方案 不利巿民健康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检讨香港医务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此乃“民生包装政治”,梁振英希望获得更大政治权利来操控医委会,试图放宽境外医生来港执业的门槛,加速医学界中港融合,对巿民健康反而构成影响。
梁耀忠
(李泽彤摄)

梁振英上台以来,中港融合演变成中港分离,下一个战场:巿民的健康。

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检讨香港医务委员会(医委会)的组织架构,相关草案(修订《医生注册条例》)即将提交立法会,按照自由党立法会议员张宇人的说法,透过引入更多业外委员,改善“医医相卫”的问题,医委会将更有效处理病人的投诉。

其实,此乃“民生包装政治”,梁振英希望获得更大政治权利来操控医委会,试图放宽境外医生来港执业的门槛,加速医学界中港融合,对巿民健康反而构成影响。

专业资格由医生决定 特首无权干涉

医学会向业界2000多名医生调查,8成认为医委会的成员,委任及直选比例应维持1:1。(黄卓然摄)

医委会年报显示,2012年有237名非本地医科毕业生应考专业知识考试,当中仅有61人合格(26%),考试孰深孰浅,如何评定医生的执业资格,应由医学界自行决定。一来,本地医生同样需要通过内容相若的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排外;二来,由特首委任的业外人士根本难以论断医生的执业资格,却可以在医委会决定执业门槛,最终只会影响执业医生的水平,恶果由巿民承受。

勿摆病人投诉上台 混淆医委会改革争议

过去不少病人提出投诉的时候,由于不熟悉医生的专业范畴,遇到重重困难。可是,即使“医医相卫”的确存在,增加更多业外委员却不能解决问题。一来,业外委员由特首委任,他们既非医学专业出身,决策也难免向政府倾斜,不一定有利病人;二来,订立机制引入有公信力的病人组织代表担任委员,才可真正改善病人权益,又能避免“医医相卫”。

为免病人权益与医委会政治改革混为一谈,把处理病人投诉的委员会剔除于医委会范畴,才是病人与医生双赢的做法。

输入非本地医生 毕业即失业惨况恐重演

政府在2012年大幅增加医科生名额,由250人增至420人,他们将于2018年毕业,若届时医管局未能吸纳这批医科毕业生,将会重演2003年医科毕业生供过于求、毕业即失业的惨况。若医委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借此输入更多非本地医生,未来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失业情况,既浪费培养专业人才的金钱,又因水平下降而不利病人健康。

降低执业医生门槛,不但影响巿民健康,更打击医生士气。众所周知,公立医院医生的工时很长,导致不少医生流入私人巿场,对于仍在公立医院奋斗的医生,我们应予以肯定和尊重。

要解决医生人手不足问题,根本对策是制订标准工时、改善当值制度以增聘人手,抒缓公立医院医生的过劳问题,这不只是为了避免公立医院医生流失到私人巿场,更是落实雇员的基本劳工权益。

改革医委会 分拆投诉与民主选举才是正确方向

总结而言,为了巿民及医生的健康,我们有以下建议:

1. 将处理病人投诉的委员会从医委会划分出来,专责处理病人投诉,设立机制引入有公信力的病人组织代表,妥善处理病人投诉,保障病人权益。

2. 取消医委会的委任制度,以民主方法产生委员,避免特首政治干预医委会。

3. 立法标准工时、改善公立医院医生的当值制度及增聘医护人员,保障医生及巿民的健康。

(本文为读者投稿,投稿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