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篮球】本地联赛章程4大要点 不允参赛只一句“莫须有”?
去年今天,各级本地篮球联赛相继“开锣”,经过银牌鏖战,各队准备在联赛再决生死。今年情况大不同,莫说比赛,连练习都全面停顿。
疫情稍稍缓和,但大家都未敢松懈——另一种“不松懈”是,,球员们继续自主训练,仍抱有一丝希望,因为篮总对联赛赛期未有实际的“死线”,仅强调所有比赛不会在今年8月前举行,与其空等,不如了解一下本地篮球联赛的规则。
居港球员 VS 外援球员
每年开季前,大家都特别关注各队阵容,除了谁谁谁转会,“洋将”也是焦点,毕竟他们是各队争标筹码之一。既然“洋将”作为联赛的重要角色,常称呼的外援球员和居港球员,有何分别?
首先,根据篮总定义,只要不是香港出生、没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或中国单程证,也不是居港球员的话,就被定义为“外援球员”。“居港球员”则必须在三年内居港至少一年,并经篮总审核小组审核批准才能作赛,后者的限制较多,要符合的条件不少,球队要花费的资源和时间都比前者多。
本地联赛中,男子甲二组、乙组与女子乙组的洋将身份为外援球员,女子甲组和男子甲一组的则为居港球员。两者身份不能重叠,皆因章程列明“曾在本会注册为外援球员者,必须停止比赛三年”,意即甲二队的外援必须“坐冷板”三年,才能转为甲一队的居港球员。
但根据章程4.4条,“男子甲二组升班队伍队员,必须升上甲一组比赛”,又指升班队的外援不能再战甲二,章程对于此情况,并无列明做法。
对于不少争标队伍,特别是男子甲二和乙组,洋将往往是关键一环,战力之提升主宰球队来年“食粥食饭”。虽然章程表示男、女子组球队均可招揽洋将,但在女子甲、乙组来说,洋将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是并无一例,本地女篮与男篮的分别也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球员注册都可以“莫须有”?
球队人脚每年变动,自然每年都要重新注册。根据篮总章程4.7条:“球员必须办理注册手续,经审核小组审核认可,方得参加比赛。本会有权不接纳某球员注册而不需宣布理由。”除了洋将,本地球员同样要注册,各组每队能报名14个球员,每场比赛只限在纪录表上填写12名球员。
引起好奇的是“经审核小组审核认可”一句,因为无从得知审核球员资格的准则,但相信内部应有一套审核标准;篮总明文表示总会有权力不接纳某球员注册,也是大会保证赛事的安全、公平等的一种权力。但最吊诡的是最后的一句:“不需宣布理由”,理论上大会确实有权禁止任何球员参赛,但相信向球会交代审核过程的争议、最后结论和原因也是必需的。毕竟只凭一句“莫须有”,当事人想必不能接受无故被“判死刑”,神秘的审核过程和准则,最终或成“龙门任你摆”的矛盾事件。
球队不满可抗议,上诉又是什么一回事?
近年最具争议的一场比赛,当数2019年甲一季后赛4强永伦对满贯。期间满贯24秒进攻违例,24秒操作员并未发出讯号通知球证,球证也未有察觉“吹停”。另外亦发生球证擅自翻看录像以判断泰那入球是否有效,上演篮球“VAR”,赛后永伦曾提出书面抗议,并公开篮总的回应。
虽然情况特殊,但篮总的章程有就争议球赛做准备,分为两个情况:一是抗议,二是上诉。以上的“VAR”事件的程序属第一步:抗议,“抗议书连同抗议费港币壹仟元(HK$1000),必须在该埸比赛完结时起48小时内送达本会,交由比赛小组或纪律小组判决之,得值与否,抗议费例不发还”。就算有问题,比赛都必须继续,完赛后才能提出书面抗议,静待篮总回应。
上诉就是在收到回应后仍不服判决,球队可以上诉:“于本会发信日起三个工作天内,用 书面申述理由送达本会,并应缴纳上诉费港币贰千元正(HK$2000),由上诉委员会作最后之判决,得值者上诉费发还,否则没收。”
厘清责任关系,篮总一句“唔关我事”?
章程的最后数项,篮总提及责任声明,内容包括未成年球员和伤亡等情况,以厘清在这特殊情况下的责任和关系。
“领队须声明,在参赛期间,该队球队职球员倘有受伤、疾病、死亡或财物损失,概与主办机构或资助机构或协办机构或赞助商无涉。”
当然,运动本属高风险活动,总会表达清楚责任所在合情合理,惟此说法令人怀疑,球员在参加联赛时是否没有保障。根据第26条“参赛球队应按各自需要,自行购买意外保险”,虽说本地篮球联赛只属业余,但作为本地最高水平的联赛,一句与主办机构无涉又会否过于不负责任?
能够参加篮总所办的甲、乙组联赛,球队一般都有常规训练,也有一定要求,不是随便就能报名,特别是男子甲一组和女子甲组,云集本港最顶尖球员。既然对球队和球员的要求都高,配套是否也应有同样水平?作为香港顶级的篮球赛事,规格却不比坊间的地下联赛高,这也许是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先不从硬件比较,就连最基本的保障、以及对球员的保护,都只是一句撇清关系。那到底是章程未够清晰,让人知道篮总作为大会的责任包括什么,还是与一般私人联赛的声明一样,只想以简单一句免去所有责任“一身轻”,实在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