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L.直击】台湾高中篮球的启示 从热血的比赛到超出比赛本身

撰文: 张倩仪
出版:更新:

走在台北新光三越,专柜的店员为了推销,无所不用其极,不时搭讪:“小姐,你来旅游的吗?”“不,我来工作的。 ”店员追问:“来(工作)做什么的?”“我做媒体的,关于篮球。”她口中蹦出一句:“来采访HBL吗?”原来HBL已经成为了台湾的“三月疯”(March Madness)。
一个任职化妆品专柜的女生,自称不太懂运动,但不时从日常生活接触到。一个本来未必会注意学生篮球的人,却能说出比赛的名称,知道当中的内容,并不是这么简单。与香港的学界篮球精英赛性质相若,两者同为中学的篮球赛事,但规模、文化大不同;与其称它一个比赛,我认为盛事二字更为切合。

球迷酷爱的后卫式打法,在男女生的队中都能找到一个受欢迎的主力。(HBL高中篮球联赛专页)

美式篮球盛事的影响:篮球比赛理应如此

二月是香港学界精英赛,感受过香港球员的热血,我在三月有幸到宝岛,以球迷身份到小巨蛋看一次HBL。HBL,台湾高中篮球联赛,一个最受关注的篮球比赛。长达半年的赛季,每年十月开打,从资格赛到预赛、复赛……在全国脱颖而出,并不简单。

学界篮球盛事,以“热血”二字打天下,港台都大致一样,比赛都会配以不同的周边产物,建构出盛事般的HBL和精英赛,最大分别可能只是两地文化差距和规模。现今单单一个40分钟的赛事未可满足球迷,就好像七人榄球,比起赛事,更吸引的可能是那种气氛。不得不提,网上平台、平面广告和传媒报道亦是推广的重要渠道。发展下去,比赛由纯粹着重赛果和过程,渐渐变成一个娱乐大众的“骚”(show)和派对。当然,这并不与比赛认真的本质有冲突,只是美国的NBA文化已经深入民心,寓球赛于派对、与观众同乐,各国争相仿效这种形式,久而久之大家产生了“篮球比赛理应如此”的想法。高中篮球所涉及的范围甚广,以台湾HBL和香港精英赛为例,从表面易见的规模、协办和赞助品牌、传媒报道,进而有球员的训练强度、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度等等,一一影响学生篮球赛的效果。

健行科技大学主帅刘孟竹表示学校球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每间学校都有一支篮球队,促成一种运动的风气,让学生学会团队生活和纪律,培养健全的人格。(张倩仪摄)

CBA倒台成就HBL 美丽的阴错阳差

1993年开办的CBA(中华职业篮球联盟)在2000年解散。台湾美国职篮的资深编辑古砚伟说,HBL兴起正是当时天时地利人和之作:“CBA倒台,台湾篮球失去一个可以关注的焦点,刚好三民家商田垒的出现,最好的那一批球员让关注度慢慢提升。”独留在酒店,怕安静的我会长开体育台,看着重播的SBL(超级篮球联赛),只见SBL的观众人数,与HBL相比简直相形见绌,我就想起古砚伟的分享:当职篮都没有高中篮球的热度强,就如大家开始从NBA转移至NCAA一样。

热血和青春,往往都是最打中球迷的心,不只是HBL,香港的精英赛亦然。(张倩仪摄)

根据教育部体育署运动统计显示,SBL的观赛人数逐年下降,第12季的冠军赛5场的平均进场人数也只有约5600名,但HBL则破万爆满小巨蛋。也许是配套或是球员年纪的差别,在台湾球迷和传媒心中,比起SBL,HBL更火更热,因为热血青春场面总是最好的招俫,至今未变。就算是今年没有高国豪般的球星,球迷依旧会入场,正如联合报记者曾思儒说:“我们不能期待永远都有球星,三年三年地打,现在回归一个正常的状态,球迷还是在,可能已经变成了为球队和学校而不是球员。”就算没有球星,这一次的小巨蛋依然爆满,想进都进不来。

虽修顿只有2000多的座位,但决赛当日同样爆满。(郑子峰摄)

学生篮球“塞爆”小巨蛋

从HBL的规模看,即使是8强赛事都选址于新庄体育馆,一个可以容纳6000人以上的场馆,决赛转战台北小巨蛋并不过分,大小就等同本港的红馆,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继2008年后,2015年HBL决赛再打入小巨蛋,至今1.5万的位置在公开售票开始时被秒杀,当然少不免有一定数量的门票被“黄牛”炒卖,曾思儒直言球迷为免助长“黄牛”而宁放弃入场,以致有部分空位的出现。以其多年观察,曾思儒如此形容HBL的影响力:“除了在地球迷会抢票,不少海外如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的球迷都在专页查询,但票依然要自己在网上抢。”从没有想过一个学生篮球赛可以将香港的红馆坐满,她笑言当年的台湾传媒也怀疑过:“当年搬到小巨蛋就想说会坐不满,但没想到一个高国豪就将整个小巨蛋给塞爆了。”

劲旅松山以主色绿色表 现松山魂,打气声不绝于耳。(张倩仪摄)
HBL场内几乎爆满,能仁家商以“蓝海”支持爱队。(张倩仪摄)

打造HBL的品牌和规模

品牌赞助在运动上趋向普遍。1996年开始,HBL与Nike长期合作,运用行销手法为HBL建立形象,塑造“青春热血”以球员的拼励作为卖点。将球队商业化,除了出售印有口号的队服、周边纪念品,亦为球员拍摄星味十足的影片和沙龙照,在小巨蛋外的巨幕中放映、印于场刊中甚至是店铺中的广告板上。“松山魂”、“一生只有一次HBL”等的打气Tee,一日卖出200 件,大热球队更在多次补货后亦被秒杀。另更以亲情入手,在决赛的开幕中尽用心思,由球员牵住家人进场。首次入场观看HBL的我,就算许多球员都不认得,都为之感动,球员的血汗加上家人的肯定,这正是Nike要打中的“要害”。

在排场上铺张而气势磅礡的开场,将投影打在地板上形成演唱会般的CG效果,在介绍球员时播出影片,我都不禁说了一句:“哗!好型!”除了主要的赞助商,场外有不少品牌摆放摊位和小游戏,吸引球迷在中场休息时消磨时间。大概有人会觉学生运动不应与商业有连系,但运动的世界确实与商业不能分割。装备、场地甚至是篮球本身都涉及金钱和品牌,古砚伟笑言:“这就看大家想要看到一个怎么样的HBL,要一个比赛热起来,就先要让人看得见,品牌正正做到这方面的推动,所以不可以把金钱排除在外。”

精英赛决赛的开场也见一番心思,一个LED舞台,逐一的球员介绍,球队的宣言;另有多位在小组赛落败的球队主力到场,向在场球迷诉说背后的故事。(郑子峰摄)
球队都会拥有吉祥物,牠们不时互相较劲,场面有趣。(张倩仪摄)
Nike为HBL球员打造广告看版,展于店内和小巨蛋外的巨幕上。(HBL高中篮球联赛专页)

球队、学校和家长 全员参与支持

HBL的参与队数每年增长,演进迄今的53队,是历年最高。球队和参与人数持上升趋势,因而令球员和教练更重视,能晋身下一阶段就是在篮球路上最有代表性的肯定。所以球员在练习的数量上基本已达职业水平。以HBL 16强止步的治平高中为例,每天都操练两课,从下午1时放学开始,下午和晚上各一课,球员有时间还会自行加操;教练所设立的训练更具系统,从观察健行科技大学的主帅刘孟竹教授本港学界精英代表的训练,基本功、士气、服从性,以至防守步法和持球探步等都“无微不至”。球员从小接受高强度的训练,自然增加比赛的精彩度,加上亚洲人偏爱的后卫打法在HBL中人材辈出,例如周仪翔、高国豪等具速度的风格吸引不少球迷变成“忠粉”。

以手机应用程式抽奖,仿效扭蛋的方式,十分新颖。(HBL高中篮球联赛专页)
香港精英赛同样设有小游戏,休息时间大派礼物。(张倩仪摄)
在节与节之间的休息时间,大会都有小游戏与球迷互动。(HBL高中篮球联赛专页)
治平高中的球员黄皓豪讲出的练习量,与职业球员相若。(张倩仪摄)

还有一幕有趣的。决赛开幕时,介绍教练时的欢呼声甚至比主力多,原来连教练都有固定的粉丝群众,因为每个教练各有风格。另一重点必然在于球员牵著家人出场,放弃英雄式的进场,让家人共同感受光荣的一刻,切身地感受打篮球不是读书的敌人。家人的支持是球员发展中的关键,曾思儒表示:“不让孩子打球的家长还是有的,在国中升上高中时就不再打,专注学业。”亦因校内设有体育班,绝大部分球员都是体育班出身,因此父母普遍都支持学生在运动上发展。学校在球队上的支持和动员相对其他团体容易,整个球赛的气氛也由他们带起:“可能在球赛的那一天,全校就停课,动员同学们到场支持;另外的就是校友对母校的支持。”

虽然规模有别,各地风气不同,但各自都有动人的故事和背景,一样吸引球迷。(郑子峰摄)
热血和青春,往往都是最打中球迷的心,不只是HBL,香港的精英赛亦然。(张倩仪摄)
精英赛同样有不少周边产品营造气氛,打气Tee、纹身贴纸等少不了。(张倩仪摄)

要办得好 先要让人见得到

HBL期间,我和香港行家可说是足不出户都能接触到其消息,完成工作后的时间,电视直播以至到酒店休息区的报纸,真是没有让我们脑袋休息的一刻。FOX从资格赛开始直播,今年男、女子组的冠军赛直播,吸引了75.5万观众在电视机前一同观赏。今年整体HBL收视表现从预赛到总决赛,收视率比去年成长了17%。

翌日惊见不同报章的头版都刊有HBL。“用头版来报HBL应该是从北一女开始。”北一女中以学业出众著名,加上当年击败被看高一线的普门高中,自然成为主流中的奇迹,以又能读书又能打球作为焦点。2012后,几乎每年都会以头版报道。

决赛开场由球员带著家人进场,场面温馨。(张倩仪摄)
在节与节之间的休息时间,大会都有小游戏与球迷互动。(HBL高中篮球联赛专页)
场外有不少品牌设置的摊位,让球迷打发时间换礼物。(张倩仪摄)

要一个比赛办得好,先要让人看得见。HBL不只是让球迷看见,也让普遍都人容易接触。从安份地完成一个比赛这种传统观念,进化成与不同企业和媒介合作,成就一个让人记得一整年的盛事,是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发展。如今的HBL,是30年来的进化,各界合作出力的成品,学生篮球成功活生生的例子。

台湾多份报章的头版和体育版的全版都会以HBL为卖点。(HBL高中篮球联赛专页)
另于八强开始有网上直播,让未能入场的球迷在Facebook上观赛。(张倩仪摄)
台湾多份报章的头版都会以HBL为卖点,有不少更是全版刊出。(HBL高中篮球联赛专页)
黄牛盛行,HBL一票难求。(张倩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