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抗压小贴士 临床心理学家勉励同学“不是一试定终身”
中学文凭试(DSE)星期三放榜,如果成绩未如理想,可以怎样面对?青山医院临床心理学家张婵玲博士勉励考生,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并不是“一试定终身”,“待人接物等价值,紧要过多一分定少一分。”
放榜在即、张博士建议考生从身体、情绪方面等、检视自己有没有过多压力,亦可尝试静观练习等方法纾缓,她建议家长留意自己的情绪状态,以愿意支持的心给予子女空间。
考生或不为意情绪变化 若现头痛、肠胃不适、肌肉绷紧须注意
出现压力时,人会感到烦燥、坐立不安、持续低落等,但有时自己未必为意,“因为成日谂嘢而同自己失联。”张博士提醒考生如果情绪敏感度低,可以从身体征状觉察自己,例如有没有头痛、肠胃不适、肌肉绷紧等。
她建议考生放榜前要照顾好身体,例如吃喜欢的食物、足够休息,“虽然老生常谈但重要。”但如果有一两晚失眠,也接纳自己短暂地难以入睡。
准备不同升学出路 以静观练习助专注当下
考生对成绩可能有最好的期望,又或“灾难化思想”,担心最差情况出现,对此张博士有两个建议。第一,可先准备不同成绩的升学出路,放榜时就没那么手忙脚乱;第二,若太多忧虑、“唔知自己惊啲乜”,可以预想一个最怕出现的后果,并想出三个不会出现的原因,以及三个出现的好处,例如其实自己不太喜欢读书,升学之外会否有其他出路?
不过,若思绪不断重复而无法停止,她建议可以做一些呼吸及静观练习,帮助自己回到当下。例如冲热水澡时感觉水的流动、喝茶时看看杯中倒影,专注于事物为五官带来的感觉。
家长应留意自己情绪 给予子女空间
除了考生本人,张博士强调家长的情绪状态也很紧要,如果自己状态不好,都会影响子女。她又提醒家长多给予子女空间,不用过多问候,愿意支持就足够。她补充,如果家长见子女压力严重但不愿求医,也不要勉强,可以多陪伴,留意子女情况。
若子女成绩不理想,她提醒家长不应说:“唔好唔开心啦”,因伤心也是情绪的一部分,更应避免“早知就应该⋯”等说话,也不应马上教训。
抗逆需从小练习 盼社会接纳更多可能性
张博士指公开试放榜也是一个逆境,虽然有这些“抗逆小贴士”,但抗逆力要靠不断练习来培养,就好像做运动,“心理肌肉”也是要锻练的。近年学童精神健康备受关注,她认为应自小学习抗逆方法,例如在学校引入静观课程。她介绍其中一套由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推出的“MANGO”方法,包括五种抗逆技巧,根据不同研究实证整合而成。
“MANGO”为五种抗逆法的英文字头,分别是意义和目的(Meaning & Purpose)、接纳(Acceptance)、滋养自己(Nurturing Yourself)、感恩与慷慨(Gratitude and Generosity)及乐观(Optimism)。
“M”意指把逆境视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发现的机会;
“A”则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足,以及接纳困难是人生的一部分。
“N”是透过健康习惯、五官感受、静观或冥想等灵性活动来滋养自己;
“G”是以写感恩周记、做义工等帮助自己转移注意力。
“O”解作想像自己的不同可能性,将眼前逆境视为一次性及外在因素所导致的。
“就算读到神科都不一定开心”,张博士建议考生尝试转换对考试结果的解读,对自己有更多不同想像。例如从“考得差是因为愚蠢”,转换为“这次考试特别难”,鼓励他们发掘自我价值。读书不是世上唯一的才出路,她希望社会容纳更多可能性,“风气需要大家一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