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林村河畔惊现“林村河站” 保留“乌蝇头”座椅、车门遗物

撰文: 区礼城
出版:更新:

俗称“乌蝇头”的英国制12卡中期翻新列车(MLR列车),今年5月宣告退役后,一度被人发现列车被弃于货柜码头遭“肢解”,令外界关心旧列车去向。大埔林村河畔日前离奇出现一个新建“林村河站”,休憩处内有不少12卡车“遗物”,包括不锈钢座椅、车门等,重现旧列车风采,不过有关注组织形容,此举与他们想像中的“铁路保育”相距甚远,要求政府交代一个完整保育方案。

+1

大埔林村河畔新建避雨荫棚 装上“乌蝇头”车厢组件

关注香港列车组织“大埔交通 Transport in Tai Po”在其Facebook专页指,大埔林村河畔一处新建的避雨荫棚,近日被发现装上12卡车“乌蝇头”的车厢组件,包括一对车门和数张不锈钢座椅;当中车门被装嵌于背面、仿制的列车车厢墙壁之中,车门上方有写上“下一站:林村河”的牌子,而“车窗”则贴上图片,模拟望向香港铁路博物馆及挂上两面红旗的东昌街康体大楼。
组织指,此荫棚可能是第一个公众可以使用、由组件保育已成的设施,认为在公众地方重用铁路部件已非新鲜事,例如是在大埔一些乡村中,可以见到路边有第一代电气化火车的橙色“黄头櫈”予人使用;认为以旧列车部件建设荫棚的做法与“铁路保育”相差甚远。

组织解释,乐见铁路公司为旧列车部件赋予“第二生命”,散落社区作不同用途,但做法确实有改善空间;例如是将旧列车组件用作公共家私(public furniture)做法可取,但由于列车座椅原本并非为于完全室外的环境使用而设计,加上部件本身具有历史价值,当局今后需格外注意保养及管理问题,特别是今次展示列车旧组件的林村河畔长廊易受风雨及潮汐涨退影响,若要长久保存铁路文物,恐怕并非合适地理位置。

另外,现场应装设解说牌介绍列车部件由来及背后历史。虽然现时该处有模仿车厢设计的挡板,但设计相对粗糙,未能彰显其文物价值。

此外,铁路公司至今仍未正式承诺将中期翻新列车原卡或原趟保留,将车厢部件保留并非原卡或原趟保留的代替品。“大埔交通”呼吁铁路公司与政府着手开拓更多展示退役交通工具的模式和空间,并筹建交通博物馆收纳退役交通工具与文物。

▼5月6日 东铁“乌蝇头”12卡列退役▼

+16

发展局提湾仔海滨重置 翻新退役列车营造共享空间

另一Facebook专页“空城记 Empty City”则指,以火车作主题的休憩空间确实较有新意,然而这种方式不能算是“保育”;直指当铁路博物馆连存放一整卡电气化火车的空间都欠缺,要至少保留一整列就更加困难。专页又指,近日在别处见到有一列电气化火车被削短,希望最后能至少保留半卡列车作新的用途,已属“有好过冇”。

翻查资料,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早前发表网志中,提到政府正与港铁公司商讨,透过“退役列车保.传先导计划”,将已退役的东铁线翻新列车(“乌蝇头”列车)的部分车卡在湾仔海滨重置,工程预计明年底至2024年初完成。除作公开展览,也计划为列车重新注入活力,营造不一样的“海滨共享空间”;海滨事务委员会的文件中也透露,车厢内会用作举办不同活动、工作坊等。

港铁:退役列车赋予“第二生命”

港铁曾将部份已退役的12卡列车捐到社区,当中包括将49组四人座椅、11组扶手吊环及车厢部件,以及5组车厢扶手,改装成为健身器材、家中厕所的防滑扶手等等,让长者使用。港铁回应港铁公司一直致力推动环保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研究处理退役列车的方法,让服务香港多年、见证城市发展及承载集体回忆的退役列车赋予“第二生命”,包括循环再用个别组件及捐赠部件予社区伙伴,以物尽其用。

发言人回复查询时指,早前公布的先导试验性“退役列车保‧传计划”亦接到不少的查询,包括一些非牟利机构、学校,当中多个项目已经陆续完成。而设置于林村河近东昌街康体大楼的避雨亭是港铁公司透过这个计划与大埔民政事务处合作的项目,设施中的车门、车窗及乘客座椅由港铁公司提供予大埔民政处。
民政事务总署亦有在Facebook专页上,宣布为上址户外避雨亭举行剪彩仪式,并将之形容为“大埔最新文青打卡人气地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