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发展太阳能发电系统 每年可减32公吨碳排放
渠务署一直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致力在各污水处理及防洪设施内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截至今年5月底,署方已在辖下32个设施,包括15所污水处理厂、15所污水泵房及两所蓄洪设施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利用厂房空间发展可再生能源。
其中位于元朗的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更安装了三组不同类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树、浮式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及柔韧式及可踏式太阳能发电系统,为新田雨水泵房供电;为了美化环境及融合生态,署方亦在蓄洪池建立一个约1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并种上开花植物,吸引雀鸟停留。署方估计,三套太阳能发电装置一年共约可提供4.7万度电,相等于14个三人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可减约32公吨碳排放。若通过今年雨季测试,将研究扩建及在其他蓄洪池应用。
由于本港乡郊村落位处低洼地区,雨水无法顺势排出,容易造成水浸问题,故署方早于80年代末期推出乡村防洪计划,在乡村加入防洪堤,阻止雨水流入村落,亦加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暂时收集在蓄洪池内,当水位升至预设水位时,抽水站的水泵便会自动开启,将雨水抽出防洪堤外的排水道。而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是署方目前27个运作中的乡村防洪计划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减低青龙村、蕃田村、安龙村、新龙村、东镇围、永平村及仁寿围7条低洼村落的水浸风险。
除了解决水浸问题,渠务署近年亦积极利用厂房空间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全港最大型的太阳能光伏系统,于2016年底在小蚝湾污水处理厂投入运作。渠务署机电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吕振龙表示,新田雨水泵房及蓄洪池内亦安装了不同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新田蓄洪池面积约16,400平方米,是署方辖下27所蓄洪池中面积最大,而新田雨水泵房亦是署方生态保育导赏团的其中一个参观地点,故希望藉著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向公众推广减碳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两棵太阳能树提供照明及手机充电功能
新田雨水泵房内的两棵太阳能树是其中一个太阳能发电装置,它们曾于2018年香港花卉展的渠务署展区展出,最近署方将其翻新,并移到厂房空地继续展览及发展用途。吕振龙指,每棵太阳能树以12块柔韧式太阳能板组成,每一棵发电装机容量为360瓦,产生的电会储在电池内,在天色昏暗时供电至树枝底的LED灯带照明,而每棵太阳能树的座位上,亦安装了3个无线电充电器,参加导赏团的市民可以太阳能电力为他们的手机充电。
除了太阳能树,新田雨水泵房入水口螺旋泵槽盖面上,亦有由108块太阳能光伏板组成的柔韧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其发电装机容量约为9千瓦,由于柔韧式太阳能发电板可弯曲及轻身,非常适合在不宜负重的槽盖面安装;另一个安装于雨水泵房的维修平台行人通道上的可踏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则由92块太阳能光伏板组成,其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千瓦,可踏式太阳能板可承受一般成年人的重量,兼具防滑功能,而两个发电系统合共每年发电量可达1万度电。
浮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减藻类生长 需调校斜度免影响民居
至于在新田蓄洪池的浮式太阳能发电系统,是渠务署的探讨在适当河道安装浮式或其他合适类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先导计划。该浮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去年10月开展计划,至今年3月底完成安装及启用,是一个由70块太阳能光伏板组成、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小规模浮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其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7千瓦,预计每年发电量可达3万7千度电。
吕振龙指,设计浮式太阳能装置时有不少考虑因素,例如会否损害生态环境及因反光而影响附近民居,“一般太阳能板向南方,但我哋要避免对住啲村屋,经计算角度后,依家啲太阳能板向北5度倾斜。”他指太阳能板下更有16砖分别重8吨的混凝土砖作稳固,“所以打风落雨都应该稳阵。”他指浮式太阳能板运用水面空间,没有占用珍贵的土地资源,“它们浮在水中亦有助减少藻类生长,减低碳排放。”署方会按其于今年雨季的表现,经检视后或会进行扩建工程,以及在其他地区的蓄洪池安装。吕振龙透露,三个太阳能发电系统现时平均每个月可提供3,000度电,供新田雨水泵房使用,表现理想,若以一年估算,共可提供4万7千度电,相等于14个三人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可减少约32公吨二氧化碳排放(即约为1,400棵机的除碳量)。
至于位于沙田城门河的浮式太阳能光伏系统先导计划的准备工作,亦已进入最后阶段。作为计划的前期部分,署方在近沥源桥上游水面安装一个小型的模拟浮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收集数据以评估系统的稳健性,安装工程料在今年7月初展开。
生态浮岛上种开花植物 吸引候鸟停留及美化环境
新田蓄洪池邻近米埔自然保护区,为了达至生态共融,渠务署在今年3月亦在蓄洪池中建立一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主体组件结构约0.5米厚,由聚酯纤维层、植物纤维层和EVA胶浮力层组成,外层则以土工布包裹。渠务署新界北渠务部高级工程师庾志强指,浮岛上种有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包括白背蔓荆、蓝雪花、桐花树及文殊兰,希望美化环境及吸引候鸟停留,如有需要亦可更换植物种类,日后亦考虑改变浮岛形状,以及在其他地区的蓄洪池设立生态浮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