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街过渡房屋“喜信”1月底入伙 全数单位租予基层及少数族裔
深水埗英华街组合社会房屋“喜信”已于今年1月提前完工,并于同月28日开始入伙,140个单位已全数租出,住户包括316个基层独居长者、单亲家庭及在职低收入家庭等,以及17户少数族裔家庭。
负责在社区开展各项社区过渡房屋计划服务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表示,早前获关爱基金资助,于2021年2月2日开始在社区闲置土地英华街动工,全期预算可协助600名苦候公屋的基层市民脱离环境恶劣、租金昂贵的住屋,让他们在可负担的过渡住屋中得以喘息。为增加大单位,嘉道理慈善基金更赞助兴建35个四至六人两房大家庭单位,为市区首个设有大单位的组合屋项目。
社协表示,英华街组合屋项目“喜信”的名字,象征组织与基层居民对适切住屋的信念与坚持,期望将喜乐带到每位居民的家,强调“健康住屋”的概念,著重房屋自然采光,具通风的窗、卫生、安全、租金按居民经济能力而定。项目原预计于今年3月中入伙,在各方努力下,终提前在农历新年前的1月底完工及入伙,入伙典礼因疫情延期,其后改成网上公布,由特首林郑月娥拍片恭贺居民入伙。目前140个单位已全数租出,住户包括316个基层独居长者、单亲家庭及在职低收入家庭等,以及17户少数族裔家庭。
有不少入住喜信的居民迁入后,称赞新环境舒适,庆幸终有安乐窝。原居于天台屋的Nafisa表示,天台屋被木板及铁板包围,不时有地方出现渗水,而且夏天会特别热,现时搬到“喜信”,整体环境较舒适,而且附近较多游乐设施,“可以日日带小朋友到公园玩”。
社协促政府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量不少于5万个单位
社协期望以小型市区项目作为先导,融合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帮助㓥房基层藉社会房屋的环境及社区互助、社会服务的支援,增强脱贫能力。社会认为,项目除了提升住屋环境外,亦强调一个群体的建立,让居民与社区人士之间的情感可以连结。项目特别设有社区共享园圃、长幼共融的游乐和运动设施,未来将开放社区人士参与活动,促进居民及社区人士彼此认识,基层住户不但有自己的空间,亦可与社区人士共享公共空间,打破社群间的孤立,建立互相关怀的共生模式。
此外,社协建议政府正视基层的住屋问题,将社会房屋政策恒常化,亲力统筹觅地建屋,增加资助民间非牟利组织于市区营运和兴建大单位。社协促请房屋署、房协及市建局应参与兴建基层房屋项目,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量至不少于5万个单位,以在中短期内纾缓20多万户身处困境的公屋轮候册住户的住屋需要,长期配合“减㓥”时间表,将笼屋、板间房及㓥房户在未来10至20年内逐步减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