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灾难数目激增 市民应对能力薄弱 NGO办展览盼提高防灾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近两年,市民也渐渐习惯戴着口罩生活的日子。然而,除疫情外,近年各地发生具破坏力天灾的频率有上升趋势,香港亦不例外,早前便迎来47年以来再次在12月打风。虽然是次的热带气旋警告威力不大,却揭示异常的天气渐普及化,将来或会对人们造成威胁。在疫情及天灾包围下,我们该如何自处?有研究指出,市民普遍意识到香港天灾较过往严重,惟相关的应变能力及防灾措施则较薄弱。有见及此,香港赛马会灾难防护应变教研中心将办展览盼推广居安思危的意识,早一步教导市民如何应对不同的灾难及作出准备。
香港赛马会灾难防护应变教研中心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在2018、2019及2020年时,分别访问过千名市民对不同灾难如台风、传染病及火灾等的关注程度及看法。整合三次的研究发现,市民普遍都意识到香港的天灾较以往严重,部分受访市民亦有就此作一些短期应对措施,惟长期的措施却较为欠缺。对于香港最常发生的风灾,逾半市民觉得自己不会有危险,故不会加强应对及准备。
防灾教研中心总监罗信堂指,据联合国报告显示,灾难数目近年来大幅上升,由1970年的90宗到2010年的360宗,数字揭示灾难对人们的威胁有所增加,但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调查反映市民的防灾准备欠奉。加上,全球极端天气影响下的温度变化及降雨量都与引发具威胁性的传染病及灾难息息相关,市民需要学习对灾难进行风险评估及为防灾做好准备。
天灾下㓥房易生意外
风险评估分为两部分,包括灾难频率及其严重性。罗信堂以㓥房为例子,㓥房因居住限制影响会较容易受天灾影响及发生意外,电线位置及厨房便是㓥房发生意外的高危地方。罗信堂认为㓥房户面对的风险高,走火亦有难度,故他们更需要提高警觉,如闻到有不寻常的味道及看到烟时,便需要适时撤离,住户事先清楚知道发生意外时的逃离路线非常重要。
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应变措施不足
除了防灾工作外,灾难的善后处理也十分重要。罗信堂提到在新冠肺炎爆发初期时的应变措施不足,如未有安排专车供返港市民进行隔离,导致部分的士司机有机会意外感染后,成为高危带菌者。他认为,若人们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灾难来临前先制定一些预案及做好准备工作。在灾难发生时启动相应机制,能有效加快处理及善后灾难的反应。他希望透过教研中心即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能提高大众居安思危的意识,增加市民在灾难下的自保能力。
香港赛马会灾难防护应变教研中心于2014年由香港医学专科学院成立。营运经费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防灾教研中心致力透过教育及培训、公众参与活动、研究项目和政策交流,旨在提高香港的防灾意识及应变能力。
了解更多防灾资讯
“ReadyHK防灾▪香港2022”
网上展览日期:2022年1月5日至2月6日
形式:线上
报名方法:https://readyhk.org/
灾难防护应变年度会议“反思x 重整 : 建设高抗逆力及可持续发展社区”
日期: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时间:早上9时至下午5时
形式:实体会议及线上直播
地点: 香港仔黄竹坑道99号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赛马会大楼
报名方法:https://readyhk.org/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