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区微型艺术展周三结束 28件作品展示廖万石堂、沙头角鱼灯舞

撰文: 韦景全
出版:更新:

香港首个以“北区”为主题的微型艺术展览“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9日)结束,免费入场。

是次展览展出合共28件作品,其中7件为重点展品,将北区“上粉沙打”四区的特色景致呈现眼前,包括上水《廖万石堂》、粉岭《龙跃头乡十年一届太平清醮神功戏》、沙头角《沙头角码头暨鱼灯舞表演》,以及打鼓岭《麦景陶碉堡》。其他作品包括《施太豆腐花》、《围村客家菜》,以及《家乡茶粿》等,展现北区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节庆习俗及乡村风味。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廖万石堂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廖万石堂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上水廖族的最大祠堂《廖万石堂》建于清初雍正初年,是岭南建筑代表作,装饰华丽,彰显当时廖族的富裕和显赫地位。祠堂为三进两院式建筑,装饰包括精致的木刻、壁画和灰塑,工艺精湛。

由于作品比例是1:35,艺术家向难度挑战,仔细呈现如发丝般细致的雕刻,彰显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与优美的中国建筑;匠心打造精巧六角大花灯及客家六脚麒麟舞,呈现廖族新春期间为新生男丁而设的点灯仪式。指尖上的麒麟,七彩而造工繁复。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粉岭龙跃头乡十年一届太平清醮神功戏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沙头角码头暨鱼灯舞表演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作品《粉岭龙跃头十年一届太平清醮神功戏》呈现立村600多年的邓氏,十年一届太平清醮的盛况,艺术家制作戏棚,为求逼真,亲手紥作花牌和手绘一千盏灯,耀目华丽。戏棚后台,大小老倌忙于化妆、更衣,练功和拜神。艺术家为只有5厘米高的《帝女花》长平公主缀以凤冠头饰。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沙头角码头暨鱼灯舞表演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麦景陶碉堡》共有七座,其中一座位于白虎山。艺术家获准进入这座二级历史建筑,实地考察,将碉堡的建筑特色和内部设备,以及穿著迷彩服的边防警察和他们尽忠职守的生活点滴仔细地呈现出来。

艺术家深入港深边界最东端“沙头角”,复刻全港最长的公众码头和沙头角名字出处的石碑“日出沙头,月悬海角”。艺术家精心扎作多盏玲珑鱼灯,重现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沙头角鱼灯舞。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麦景陶碉堡(白虎山)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麦景陶碉堡(白虎山)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围村客家菜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围村客家菜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新界北区例如沙头角、茘枝窝、鹿颈、新娘潭等,是客家人的安乐窝。由于客家人三百多年前南来时,平原已为本地氏族居住,所以客家人各据山头、开山立村,形成了客家山地菜的独家风味,例如会以盐来保鲜及以腌菜来烹调,讲求“油、咸、香”特色。作品《围村客家菜》由艺术家复刻十二道客家名菜,包括以沙头角出产新鲜蚝仔烹调的煎蚝饼、客家招牌菜梅菜扣肉等。指尖上的佳肴几可乱真,令人食指大动。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主办机构提供图片)
“北区微型艺术展”正在上水汇商场举办,本周三(7月9日)结束。图为舞狮贺回归微型艺术。(主办机构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