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砖”有味:从衬托到“操纵”路人 街道路砖设计有学问

撰文: 浸大《新报人》
出版:更新:

上环永乐街的巨型“罗盘”、路德围的“加速带”、大会堂的灰白网格,你有注意到这些香港街头的路砖设计吗?现时香港约有三成半行人路由路砖铺设,除了方便道路维修,其灰、棕、红的用色也能减少眩光,有些别出心裁的铺排更能展现地区文化,甚至无形中“操纵”著我们的步伐。这些精心设计的路砖,背后究竟蕴含著甚么样的建筑学秘密 ?

一名小孩在不亦乐乎地玩“踩地砖”游戏。(谭樱芝摄/《新报人》图片)

本文获《新报人》授权转载

城市漫游 探索路砖设计奥秘

孩提时代的你或许试过因无聊、贪玩而不自觉地在行人道上玩起“踩地砖”游戏,然而随著年岁渐长,或许已不再参与那略显幼稚的玩意,没有再留意地面上的路砖。

常被我们忽略的路砖,其实在设计上无论是铺法、颜色或材质,都花了不少心思。记者分别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学生许伟岚和梁永镰,以及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园境建筑高级文凭讲师尚卫嘉走访了中上环一带,探索该区的路砖设计。

尚卫嘉指出,路砖既可以提升行人的行走便利性,又方便维修管道及排水系统,还可以承载文化意义,展现地方特色。(谭樱芝摄/《新报人》图片)
许伟岚(左)和梁永镰(右)与记者漫步城市,细说路砖的美学设计。(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来到上环西港城和文化广场附近时,许伟岚和梁永镰向记者介绍,西港城地面上正方形的属铭牌,它和文化广场的圆形放射路砖设计都颇为罕见,两者均属于市建局2003年“上环坊”的改建项目。西港城的路砖色调是往日常见的灰色和红色,路政署表示,这一类色调较易融入周边环境,且有助在阳光直射下减少眩光。

梁永镰认为西港城外的正方形路砖铺法可以突出印有图样的金属铭牌。(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而文化广场中间的圆形位置有一个大型指南针,并以灰白色石砖铺成放射型图案。尚卫嘉指,这样的设计具有指引作用,配合不同方位的路砖,标示了邻近建筑物或街道的名称,让人觉得“好似指南针咁,唔使手机地图都得”。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何子伟也表示,圆形广场的放射性聚焦型设计旨在让人们聚集在圆心的空间,从而加强中心感。

上环文化广场的路砖犹如一个大型指南针。(谭樱芝摄/《新报人》图片)
路砖上刻有文字,指示行人附近街道和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与环境配合 衬托建筑主体

乘电车抵达中环康乐广场后,映入眼帘的是洁白典雅的怡和大厦。这座由私人发展商兴建的甲级写字楼,其外围地面铺设著深灰色长方形花岗岩路砖,梁永镰和许伟岚认为,路砖低调简约的色调恰到好处——深浅适中的灰色既不突兀,又不会与白色建筑主体产生视觉上的冲突,避免了“混为一体”的观感,这样的设计既不会抢走怡和大厦和铜色雕塑的焦点,又为整体环境增添了内敛优雅的气质。

尚卫嘉也认同,方方正正排列的路砖和没有太大对比的色调,能够与周边的树木及建筑物互相配合,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路砖和喷水池的颜色配衬自然,水池的水声,也能掩盖车声的喧嚣,为这片商业区带来了一种静谧氛围。

在灰色路砖的衬托下,怡和大厦外整体散发著一种优雅与和谐感。 (谭樱芝摄/《新报人》图片)
怡和大厦的灰色路砖不会抢走铜雕塑的风采。(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紧邻怡和大厦旁的是香港大会堂纪念花园,大会堂外的广场以浅灰色为基底,铺设著由白色与深灰色交织而成的双层网格马赛克磁砖。许伟岚指出,这种正方形路砖的设计是因应大会堂走廊上盖的结构作延伸,为公共建筑营造平易近人的氛围。尚卫嘉进一步解释,大会堂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其网格状路砖能够巧妙地引导行人视线,将人们自然地导向建筑主体——大会堂。

大会堂外的广场路砖以网状铺设,为走廊上盖结构的延伸。(谭樱芝、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大会堂外的广场路砖以网状铺设,为走廊上盖结构的延伸。(谭樱芝、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尚卫嘉指出,香港大会堂路砖的线性结构具有引导人流的作用。(谭樱芝摄 /《新报人》图片)

乘坐天星小轮到维港对岸的尖沙咀文化中心,会发现其地面铺设与大会堂形成鲜明对比。尚卫嘉指,文化中心外的路砖是用不规则的黑、白、灰三种颜色的乱石铺砌,营造出富艺术感的随性氛围。然而,这种看似随意的设计实则暗藏巧思:细心观察可见若隐若现的灰色线条,这些线条与周边树木和灯柱的排列相互呼应,形成隐形的视觉引导,巧妙地将人流导向水池与钟楼。

尖沙咀文化中心的路砖设计与平常见到整整齐齐的路砖不同,具有艺术空间的自由感。 (谭樱芝摄/《新报人》图片)

路德围路砖设计,是创意还是多此一举 ?

路政署去年开始推展街道美化工程,选定高人流的区域进行重舖路砖和翻新构筑物的工作,如荃湾路德围和中环码头等,希望突显地区文化,提升路人步行体验,当中路德围的行人路砖设计以暖棕色为主调,搭配褐红色砖块砌成箭嘴图案。路政署指,这种路砖图案带有流动感,能为社区增添活力之余,也能营造出充满动感的气氛。

翻查区议会会议录音,时任路政署高级园境师(新界)洗家琪指箭嘴形路砖的铺排有引导人流进入路德围的作用。(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记者实地观察,发现箭嘴形图案的铺排,在视觉上犹如一条无形的“加速带”,让人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荃湾区市民罗先生就认为,箭嘴形地砖多此一举,单色是最好的;也有经过该区的市民郑先生认为,行人的走路方向并不会因箭嘴形地砖而受影响。出版《香港散步学》的城市研究者黄宇轩也认为,箭嘴形地砖令人“眼花撩乱”,不觉得有引导人流的效果。

荃湾区居民罗先生认为,地砖色调保持单一会更好。(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郑先生(右)认为路德围箭嘴型地砖铺法较乱。(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黄宇轩认为,道路设计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多样性或美观等元素,还需要看设计者的技术。(卢泳蓓摄/《新报人》图片)

何子伟解释道,建筑师每一步设计背后都有一个动机,例如建筑物主题、城市容貌,以及物料的稀缺性等。以荃湾路德围为例,荃湾地铁站与该区主题色均为红色,因此在设计上通常采用较为舒适且贴近大自然的色调,故此该区选用淡黄和褐红的地砖搭配,不仅呼应主题,也维持了区域色彩的一致性。

何子伟又提到,箭嘴型的铺法能行人提供方向感,使他们不自觉地跟著箭嘴方向的指引。他估计,设计者的初衷可能就是希望行人不会在此停留。然而,他也指出,舒服的地砖颜色与推动人流的箭嘴型铺法是否相互协调,仍有讨论空间。

何子伟指政府在铺排路砖时,一般都喜欢使用自然色调。 (谭樱芝摄/《新报人》图片)

何子伟指,优秀的路砖设计应该要兼顾附近景物,互相呼应。黄宇轩认同道路设计可以更天马行空,“我觉得如果条路可以引到人好Playful(有趣)咁去行,可能系一件好事。”

记者:卢泳蓓、谭樱芝

编辑:符文诗

指导老师:陈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