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斥发展局局长兼任古物事务监督如精神分裂 促改革保育政策
深水埗主教山古罗马式建筑的蓄水池曝光,引起大众关注,水务署工程亦即时煞停,民间对蓄水池的保育工作持不同意见。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下称CACHe)今日(10日)举行网上论坛,讨论香港的文物保育政策。
当中,CACHe创会主席黎广德认为,事件反映香港的保育制度多年来不进则退,形容为“每下愈况”。加上,至2007年开始,古物事务监督一职使由民政事务局局长改为发展局局长兼任是犹如“精神分裂”的做法,导致保育工作未受重视,促请应全面改革文物保育政策。“活现香港”创办人陈智远则认为,古迹办工作不公透明,应公开更多资讯,如评定历史建筑的评级准则等,以增加市民的参与度。
黎广德在网上论坛提出,早于2007年已发生与现时主教山蓄水池同类型事件。当年的景贤里被拆卸,中间有不少机会能进行保育工作,例如04年长春社已向政府提出保育景贤里,惟当时遭到政府无视。他指出,在拆卸工作进行后,因有保育人士到大宅外抗议,政府才转向要求保留的做法,他认为主教山蓄水池和13年前的景贤里事件一样,认为香港的文物保育制度多年来未有改善,反而“每下愈况”。
此外,黎广德亦提到,在2007年,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将古物事务监督一职,由民政事务局局长改由发展局局长兼任,认为安排并不合适。他解释,发展局局长本是处理有关发展的事宜,往往与保育工作有冲突,犹如“精神分裂”。他更认为,保育工作因此不被重视。
促古咨会加设独立秘书处作研究和调查机构
黎广德指,现时古咨会除了古迹办外,并无任何辅助部门,“唯一只能靠古迹办,如古迹办唔做嘢,民间畀了好多资料,佢都可以当冇到,古咨会就会睇唔到。”故他建议古咨会能加设独立的秘书处作研究和调查机构,当中亦应加入问责制,需要向民间交代,以增加透明度。他认为现时是推行文物保育制度的良好时机,若不想香港有更多古物被破坏,政府有逼切性作出改革。
“活现香港”创办人陈智远则认为,在主教山蓄水池的事件中,官方所提供的资料不足,故难以得知及掌握在什么环节下出错。在现行机制下,不同部门在旧建筑下会先咨询古迹办,惟是次事件中,水务署有否给予图则、古迹办有否事前到场研究及视察也不太清楚。加上,古迹办对古迹应有更强的敏感度,但在这次事件上却完全看不到。
他重提早前的皇都戏院保育事件,亦能反映到古咨会的评核工作不透明,当时民间对于古咨会评级皇都戏院存在争议,惟当时的专家小组未有公开资料,在不停追问下也仅得知部分重要基础,故他认为古咨会工作应公开更多资讯,如评定历史建筑的评级准则等,以增加市民的参与度。
市民保育意识上升
陈智远指出,市民对于保育的意识比起2007年保育皇后码头时来得高,亦由一种社会运动形式,争取转变为更多的公民参与。民间在得知主教山蓄水池后,就开始共同研究相关资料,并发放到社交媒体上,令更多人关注事件。当中亦不少专家自发参与,其资料极具参考价值,故他建议政府不应只依赖古迹办现存资料,应多重视由民间提出的建议,例如不同的保育方案。
主教山蓄水池当年因缺水而建
曾研究不少香港历史、CACHe理事马冠尧在网上论坛发现主教山蓄水池的历史揭秘。他指出,主教山蓄水池当年兴建的原因,是九龙在1898年至1903年缺水,在1901和1902年期更进行制水,每天只能用水1至3小时。水价一度飙升(每一桶为一毫,当时车夫每月收入仅8元左右),为解决人口上升和长期缺水问题,港英政府便开始九龙供水计划,当中包括一个主坝及配水库(后者即现时的主教山蓄水池)。
加上,当年在兴建配水库时,因石矿供应被垄断,政府因而曾考虑以钢或砖石去兴建,惟因钢的造价太高,终以砖石和英泥兴建,而主要材料(红砖/英泥)则来至英国、广州及青州英泥厂。最后,配水库在1904年8月10日正式完工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