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最细码头假日迫爆 40多年历史长洲渡轮码头拟重建
每日服务逾2万人次的长洲渡轮码头,原来至今已有最少40多年历史,更是全港最短和最细的渡轮码头,保留于50年代只有2个泊位及单层候船室的设计,当假日游人众多时,便会出现“迫爆”码头、大排长龙的情况。有见及此,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日提出重建长洲渡轮码头,建议于近水务署长洲厂重建,并呼吁居民在11月10日或之前提交意见。
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日致函予长洲居民,指位于新兴海傍街的长洲渡轮码头在假日的使用量已接近饱和,码头结构呈现老化情况,有市民期望扩建或重建码头,以应付日益增加的需求。土木工程拓展署遂研究重建方案,提出在近水务署长洲厂重建渡轮码头,并计划在新码头投入运作后,拆卸现有渡轮码头,腾出该水域以供船只使用。
署方认为比起原址重建,该选址较理想的原因是与原有码头位置近,建筑成本较低和建筑工期较短,重建工程期间无需兴建临时渡轮码头,维持现有渡轮码头、公众码头、梯台和通航区的运作,亦可在新码头提供足够乘客等候空间及在码头旁增设单车泊位。署方提出的新设施包括码头设施例如WIFI服务、再手能源、电子资料显示板、洗手间等,无障碍设施如色彩对比、凹凸纹引导径、升降机等,以及楼面用途如公共空间、表演场地、观景台等。
署方希望重建码头有助改善乘客处理量,改善渡轮靠泊及集中渡轮服务,同时增强渡轮码头结构完整性和耐用性,并呼吁居民在11月10日或之前提交意见。
区议员料重建后码头候船范围较大
目前土木工程拓展署就码头重建一事咨询居民,考虑选址方案包括原址重建、近水务署长洲厂、长洲市政大厦前的上落货区,以及近佛教慧因法师纪念中学。离岛区区议员梁国豪表示,长洲渡轮码头分两阶段兴建,最早一段更已有60年历史,及后至九十年代再扩建,“基本上是两个建筑物”,故存在结构性问题,每年均需进行大型维修确保稳固,故同意有重建的需要。此外,长洲几乎每日都迫满游客,现时的渡轮码头根本无法疏导人流,梁国豪指,重建后的码头预计有150至200米长,较现时的20米长,“到时游客即使未入闸排队,也不需要排出街”。
现有码头历两次扩建 仍是全港最细
翻查资料,政府于1959年在长洲修筑有盖码头以改善渡轮码头,从而应付频密之班次和方便乘客。工程由工务局港务部承建,在动工兴建码头前须进行小部分的填海。长洲渡轮码头落户现时的新兴街,并于1960年4月28日启用,由民政署长华璐桐(G Walton)及油麻地小轮总经理刘镇国剪彩。
至70年代,长洲渡轮码头搬至现址新兴海傍街。虽然经历70年代中及80年代初两次扩建,但它是全港最短和最细的渡轮码头,保留于50年代只有2个泊位及单层候船室的设计。即使在2015年进行过翻新,但相关的工程只是集中于粉饰设计,并未有任何空间和泊位的扩充。码头无法让超过41米的大型高速船停靠,同时候船室只能容纳约700人。因此,每逢假日,大批市民、游客涌入长洲时,皆会出现“迫爆”码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