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环31年老店历加租重建三迁 坚持日卖千只手作粽
位于中环永吉街的“三阳号”是一间南货店,可是最为闻名的却是老板娘袁太的手作粽。每年端午节期间,一日总能卖出过千只。老板袁氏夫妇二人,在31年前落户中环,靠一双手做粽,也造出一片天。可是时间不断推进发展的步伐,中环旧区多年前展开重建计划,袁氏夫妇这片天也如天空上方的蓝一样,空间愈发变小。可是两人未想言弃,袁生说:“做得几耐得几耐。”
“三阳号”正中间的货架上,摆满每只都比两只手掌并排还要大的粽。老板袁展鸣(袁生)从厨房递出一只只粽,老板娘袁太一手接过来,密密补上货架上的空缺。粽的种类五花八门——从最常见的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还有香港极罕见的中山芦兜粽,也应有尽有。即使戴上口罩,还是嗅得到阵阵竹叶香气。
限量发售芦兜粽
这间南货店屹立中环31年,每逢端午节期间,一日总能卖出过千只手作粽。这天中午时分,约300呎的店面挤满了前来买粽的人。有白领OL一手买走十袋粽用作送礼,也有年青人为公司当跑腿,扛着几大袋粽回去送同事。袁太站足一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问他们,这么累,不退休吗?袁太一手指着客人,笑说:“我退休嘅话,呢班人冇得食会闹我呀!”
曾有龙舟队邀老板娘包22磅粽
除了南货外,“三阳号”最为闻名的是芦兜粽。一般的粽多用竹叶包扎,而芦兜粽,故名思义则是用芦兜树的叶来包粽。芦兜叶多数产自中山,“港岛𠮶边也有,不过叶好细块包唔到粽。”袁生说,芦兜叶比竹叶来得更香。不过今年碍于疫情无法到中山取货,他们只得拜托相熟货车司机从中山运来芦兜叶,限量发售百多个芦兜粽。
芦兜粽用一层肉一层糯米包成,一个粽重两至三磅,比普通的粽大几乎两倍。曾经有年端午节,有龙舟队请袁太包一个重22磅的芦兜粽,创下她的最高纪录,“唔想再创纪录啦!”她笑着耍手拧头,“包𠮶只粽包到好辛苦,要好大力包!”
时间倒退回1976年,袁展鸣刚从中山来港,做过酒楼、掌柜,小伙子不甘于一辈子打工,故萌生起创业念头,“本来我喺大陆做腐皮厂,执啲腐皮头尾,我太太便用来整素鹅”。做成的素鹅,袁太跑到结志街“走鬼”售卖。为了储够钱开舖,袁生更一日打足4、5份工。两人同心协力,终在1989年在结志街开了第一间店舖。
熟客不离弃 老夫妇不言休
后来货品种类愈卖愈多,袁太索性拿自己常常包的粽来卖,结果大受好评,自此一卖便30多年。每日凌晨5点,两夫妇便风雨不改到店准备包粽。可是屹立多年的老店始终敌不过社会发展步伐,“三阳号”因业主加租,曾至少3次搬舖,从结志街搬到嘉咸街。近年又因重建的推土机进驻至中环嘉咸街,“三阳号”再次被逼迁至现时的永吉街。
在重建巨轮前,袁生袁太一脸无奈,“有时都冇办法,做得一时得一时”。熟客跟随他们到一间一间舖,只要有容纳得下他们的地方,两人还未想言休。未来,他们想搬到重建好的中环街市,袁生说:“你啲嘢好,去到边啲人都会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