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城门河钓获魔鬼鱼 钓鱼汉称常见 鱼类专家﹕宜放生
网上流传有人昨日(22日)在沙田城门河一天桥钓获魔鬼鱼,令人啧啧称奇,更质疑是否假图。不过,事实上城门河过往曾多次有魔鬼鱼被人钓起。记者昨午到现场视察,并未寻获图中魔鬼鱼,一名钓鱼男子向记者表示,城门河有魔鬼鱼并不出奇,更称“我自己都唔知钓几多”,经烹调后更可进食。
现场所见,天桥上钉有沙田区议会的警告牌,呼吁不要在桥上垂钓。有鱼类专家指,图中所见的是燕𫚉,亦即魔鬼鱼,主要在沙泥底生活。至于为何会在城门河出现,专家解释因河口表面为较轻的淡水,底部则是较重的咸水,故有燕𫚉等鱼类游入城门河并不出奇。
网上流传数张照片,一条疑似魔鬼鱼被放在沙田城门河沥源桥的行人路上,腹部朝天。有网民指并不罕见,过往亦曾有人钓获魔鬼鱼,更会带走食用。有人则认为城门河水质有改善,才会有海鱼游入河道。翻查资料,早于2004年,城门河已曾有钓鱼人士钓到魔鬼鱼。
记者下午到现场视察,发现魔鬼鱼已不见踪影,只留有一滩血渍。一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钓鱼男否认今日钓到魔鬼鱼,但他指城门河主要是鲈鱼及乌头,而上址为咸水,故有魔鬼鱼亦“唔出奇”,更指“我自己都唔知钓几多”,魔鬼鱼更可食用,“细条放生,大条拎去食”。记者观察,发现钓鱼男的渔获量甚丰,行人路上有约8条鱼,他在短短5分钟已连钓2条乌头。
香港鱼类学会会长庄棣华表示,图中所见的相信是燕𫚉,俗称魔鬼鱼或𫚙鱼,为软骨鱼纲燕𫚉目的其中一科,因游动时与燕子相似而得名。燕𫚉身型扁平,尾巴带刺,有锯齿及毒腺,被刺中时伤口会肿胀。牠主要生活在沙泥底,会伏在平坦的沙泥之中,而体型较大的𫚉类才会在珊瑚礁石间生活,但相对上较少。庄表示,燕𫚉在香港沿海沙泥底水域如米埔、流浮山,或者吐露港、马鞍山、乌溪沙及西贡企岭下海等地甚为常见,偶尔亦会游入河口觅食。
至于为何燕𫚉会出现在城门河,庄解释,由于咸水较重,淡水较轻,河口表面会是淡水,而底部则为咸水,即使退潮时,河底凹陷位的咸水亦不会流走,故城门近河口出现燕𫚉并不出奇。庄又指,早于70年代末,城门河水质改善工程已经开始,惟城门河因污染严重,河床生态受损发臭,加上英女皇第二次访港到沙田,港府进行挖底工程清走污泥,禁止废水排入河道,令水质有改善臭气消散,吐露港沿海鱼类游进河口数量才开始恢复。
沙田及大围等的沿河发展需注意排污处理,如城门河污染物增加,河底生物大量死亡,令水发出恶臭缺氧,多种栖息附近鱼类避开河口,在吐露港常见的燕𫚉甚少再出现在城门河口。不过,政府近年积极作渠务工程,如污水处理得宜,众多燕𫚉等底栖鱼类再现城门河亦指日可待。
对于有钓鱼人士进食燕𫚉,庄表示,香港有不少野生鱼类,滥捕和污染令数量不足昔日十分之一,惟即使燕𫚉有一定数量,亦千万唔好以“攞唔尽”的心态对待,提醒钓鱼人士如钓获一些在水产市场较少见的鱼类时应主动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