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山火】山火后两星期 绿芽冒现 团体与渔护署合作植树
马鞍山鹿巢山于上月发生一场燃烧长达20小时的火灾,山火灰甚至飘至对面岸的科学园,带来的遗祸无远弗届。山火后两星期,现场仍有烧焦味道。有地理学者指,大片灌木林被山火摧毁,至少需要10年再能恢复原貌,常在马鞍山出没的野生动物黄麖恐亦受影响。有团体计划与渔护署合作,在鹿巢山一带种植本地物种,加快山野的复原能力,但亦呼吁最近大量到郊外的行山客带走自己的垃圾,切勿遗下任何火种。
上月23日,马鞍山鹿巢山发生山火,火势猛烈,逾20小时后才遭扑熄。渔护署其后表示,火灾一共烧毁80公顷土地,其中约55公顷为郊野公园范围,雀鸟、昆虫、哺乳类动物等栖息地顿失,大量灌木丛和草坡及部分林地尽毁。山火当日,位于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馆的服务经理樊文韬也在现场,他忆述,每年马鞍山都会发生山火,但今年山火较严重,当时火场距离鞍山村只有100至200米距离,居民极为担忧。
山火现场补种“木荷”、“大头茶”
信义会鞍山探索馆与“野外动向Hong Kong Discovery”合作,预计在马鞍山山火后推行“山野大奇迹日”,推广一系列公众教育活动。鞍山探索馆服务经理樊文韬指,未来会与渔护署合作,透过网上众筹或寻找赞助,向渔护署的元朗苗圃购买树苗,并招募义工在鹿巢山植树。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黎育科补充,植树计划会种植本地物种,如木荷及大头茶等植物,以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
政府于80年代起,大量种植俗称从外地引入的“防火三宝”,即红胶木、爱氏松和台湾相思,它们生长速度快、抵御干旱能力强,在山野间具防火带效能。直至2009年,渔护署推行《植林优化计划》,倾向种植本地物种以取代外来物种,减少对本地生态影响。黎育科表示:“ 本地动物不喜欢吃外来物种的果子,现时渔护署已改为种植木荷、大头茶等含水量较高的植物,这类植物较难燃烧,亦能向本地野生动物提供友好的生态环境。”
纸包饮品盒历山火仍留“尸骸”
鞍山探索馆将在3月中推出保育山野宣传片,以及在3月底至5月期间,招募义工到山径清理垃圾,并制作3万条“山野背包提示带”向公众派发。提示带上面将写上“山野不留痕”等语句,让人挂在背包上,提示行山人士在离开山野前要带走垃圾。
鞍山探索馆野外活动环境保育导师陈懿婷曾在山火后,几次踏足被烧焦的鹿巢山。她发现山火后,山上仍留有被烧毁过的纸盒饮品的铝混合物,以及指南针等,又认为最近受疫情影响,大量市民走到户外郊游,同时山野垃圾亦大增,对环境影响深远。她呼吁行山人士要在享受郊野之余,同时要“自己垃圾自己带走”。
山火后两星期 烧焦味仍存
山火后两星期,黎育科与鞍山探索馆的职员们今日一同走上山火事发现场。从鞍山村后方走上鹿巢山大约10分钟,一大片焦土马上映在眼前,不时还随风迎来烧焦的味道。黎育科指,被烧毁的范围幅员广阔,他随意揭开一棵只烧剩树枝的灌木树皮,里头露出还湿润的浅啡树干,“这棵岗稔只是树皮烧焦,木质仍健全,如果给予它足够时间,它懂得自己复修”。
火灾频生难成森林 易造成山泥倾泻
黎估计,当日山火从低处一直蔓延开去。他解释指,火灾现场的树木顶部仍见有树枝,树叶则多数被火烧焦得变黄,未被完全破坏,即火势约在中温,火头亦尚未蔓延至树顶。他又指,如果火温高过500℃,整片树林会被燃烧殆尽。他又指,香港夏季多雨,在缺乏树木抓住泥土情况下,雨水容易冲走泥土,造成山泥倾泻,动物也失去栖息地,如常常出现在马鞍山范围、在香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黄麖,均会受到影响。
黎育科指一指对面山头的马鞍山郊野公园,放眼望去一大片茂盛树林,与鹿巢山上矮小的灌木林成明显对比。黎育科指,据了解,鹿巢山两年前曾出现山火,如果山火频繁发生,灌林木难以长大成为森林,“植物需3至5年才能生成灌木,至于大树森林则需20年时间形成。”他补充指,“如果山火频繁发生,植物抗韧性会变差,死亡机会增加,山火发生的频率也会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