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遭隔离及长期在家者易焦虑 专家吁善用科技维持社交

撰文: 曾凤婷
出版:更新: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持续,昨日(9日)单日便新增10宗确诊个案。疫情来势汹汹,街上的陌生人,甚至身边的家人也有机会是带菌者,传播速度令人措手不及。市民纷纷做好各种防疫措施,包括大量搜购防疫用品,以及加强清洁消毒。可是,除了表面的应对措施外,市民在情绪上的支援是否足够呢?有专家指,遭强制隔离的人士因害怕自己“中招”,容易坐立难安;部分市民因担心防疫用品不足,或长期留在家,突然改变生活习惯,也会令人情绪不稳,建议有足够存货的市民主动与亲友分享物资,减低对方的不安感,亦提醒本身有情绪问题的人士,若焦虑情况严重,可暂时减少吸收新闻资讯,缓解心理压力。

临床心理学家叶妙妍指,被强制隔离人士在情绪上会较为不知所措、焦虑和担心。 (资料图片/黄桂桂摄)

遭强制隔离人士忧中招 坐立难安

2003年沙士爆发时,有被强制隔离的淘大E座住户曾打上电台诉苦,更有在威尔斯亲王医院8A病房工作的医护因压力过大而痛哭。17年后,香港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人因曾往返内地、或与确诊人士接触而需强制隔离,亦有市民因缺乏口罩减少外出,情绪问题同样令人关注。临床心理学家叶妙妍指,被强制隔离人士在情绪上会较为不知所措、焦虑和担心,因为当他们得悉自己接触过的人属确诊个案,而自己又是怀疑个案时,会感到十分难受。叶表示,“这一群人士还要等待七至十四天才能知道自己有否‘中招’,容易担心至坐立难安。”这些忧虑都会使他们的精神状态不佳。

在职人士疫情下或担心“手停口停”

叶续指,除了强制隔离的人士外,那些自我隔离的人也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外,亦会担心自己的财政状况,“有些人习惯不停工作,如因隔离要停止工作,可能会使他们‘手停口停’”,令他们在隔离期间担心开支问题,若公司不容许他们进行自我隔离,更会令他们担忧生计。

此外,由于本港目前防疫物资短缺,家家户户“一罩难求”,不少人因害怕出外会受到感染,使他们改变生活习惯,例如平日的聚会、上课,甚至社交方式,也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会不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由平常的聚会变成长期留在家中, 世界好像由一群人变成独自一人,突如其来的改变,容易令他们情绪不稳定。”她建议,市民应善用科技,透过社交软件和家人、朋友多倾谈,开解自己。

精神科医生吁主动分享防疫物资

对于口罩不足问题引起的囤货潮,精神科专科医生丁锡全认为,大众不必大量购买防疫用品,“自己够用两个月,就已经足够”。他形容部分人会因为防疫用品不足而感到不安,呼吁有足够防疫用品的人士,可主动和家人及朋友分享,减少对方的忧虑。他表示,如果透过互相守望的态度去面对疫情,有助缓和大众焦虑情绪,“当人人都有足够的防疫用品时,就会减少焦虑”。对于需强制隔离的人来说,他指亲友的支援十分重要,“因为隔离人士在这段时间未知结果,不确定的因素会为他们造成心理压力”。

暂时减少接收资讯 缓解心理压力

丁指,对于一些本身有情绪问题的人来说,现时不适宜接收太多新闻资讯,“因为越紧张,就会看得更多资讯,导致恶性循环出现。他们看了新闻会感到不安,变得更害怕,不安情绪又会使他们不能放松,甚至难以入睡,持续去看(新闻)会使这个情况不停重复”。他建议市民若接收过量资讯导致情绪紧张时,可暂时减少阅读新闻,与家人及朋友维持正常的社交,疫情下互相帮忙。现阶段他亦正在研究,在许可下情况下,考虑以电话或视讯等方式继续帮助有情绪困扰的病人。

精神科专科医生丁锡全形容,部分人会因为防疫用品不足而感到不安,呼吁有足够防疫用品的人士,可主动和家人及朋友分享,减少对方的忧虑。 (资料图片/吕诺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