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涌建全港首条人造生态海岸线 现短桨蟹及疣荔枝螺

撰文: 黄文轩
出版:更新:

现时香港的海堤主要为以砖块建成的直立式海堤,或是以大石堆砌而成的斜坡式海堤。一般海堤为防浪及保护海岸而建,附近难以有生物栖息。政府去年指会在东涌新市镇扩展区引入全港首条生态海岸线,即在海堤沿边种植红树林及模仿潮间带构造,打造生物友善的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大屿山办事处处长方学诚指,生态海岸线的造价比传统的海堤高约一成,而未来的新造海堤会以生态海岸线为发展方向。

2014年,政府落实发展东涌东发展计划,扩展东涌新市镇东西两面,并在东涌东边近岸填海造地130公顷,整个扩展计划预计总增加49,600个单位,容纳约14万人。填海令东涌东出现一条长达5公里的新造海岸线,总造价逾6亿元,生态海岸线占其中3.8公里,占地约3公顷,造价约6000万元。可持续大屿山办事处处长方学诚指,生态海岸线的造价比传统的海堤高约一成。工程预计于2022年开展工程,并预计于2023年底落成。

今年十月起,署方于东涌小蚝湾已开展为期一年的人工生态海岸线试验计划。(黄文轩摄)

方学诚补充,生态海岸线模仿了天然海岸线的特点,在海款打造自然潮间带设计,加入自然的潮汐生态系统。在3.8公里的新造生态海堤中,分别于不同段设红树林生态海岸线、岩石生态海岸线及直立式生态海岸线。

岩石生态海岸线中,潮间带(右边灰色部分)会设置生态砖,其高低及不同大小的孔洞在退潮时会蓄起海水,令物种能依附在表面生长及繁殖。(土木工程拓展署图片)

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师潘伟荣指,红树林生态海岸线的边沿会设海堤砌块,减低海浪冲击,而红树林则能防止海流及风雨浸蚀海岸线,并为不同物种提供多样化生境;而岩石生态海岸线则设于一些受海浪冲击或光线可足的位置,并于潮间带设能储水的生态砖。潘伟荣补充,以上两种海岸线都会于沿海摆放蚝鼓篮,让细小的生物能在内栖息;至于直立式生态海岸线便设置于直立式海堤上,上面摆放了生态孔洞及陶盘,方便生物依附生长。

潘伟荣指,今年十月起,署方于东涌小蚝湾已开展为期一年的人工生态海岸线试验计划,并不断收集数据以改善未来海岸设计。他又表示,海岸线中使用苗圃培育的本地原生品种红树幼苗,如秋茄树、木榄及白骨壤等。潘伟荣又补充,计划至今实施两个月,已在海岸线中发现短桨蟹及疣荔枝螺等物种,令人惊喜。

近年受恶劣天气影响,杏花邨、海怡半岛经常成为台风严重灾区。不少海堤被摧毁,更被批评海堤防波能力差。新式的生态海岸线会否受台风影响而毁于一旦?方学诚解释,由于东涌东的海域附近设机场及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基建,为东涌东海堤形成了天然屏风,因此预计该处的风浪不会特别影响生态海岸线。

方学诚补充,是次海岸线与工程师、园艺师及规划师共同打造,指期望在新的生态海岸线中建立亲水文化。他透露,目前已与康文署商讨,预计于海堤上会增设观景台,并设阶梯让市民可以从岸上走到岸边,可近距离接触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