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女童案】少数族裔对性暴力意识不足 易信人少防备易受侵害

撰文: 李智智
出版:更新:

少数族裔女童,遭协助弱势社群的人士非礼,事件引起全城哗然。多个少数族裔关注团体与平机会举行起记者会就表达强烈关注。他们皆认为称少数族裔对性罪行的意识不足,非常信赖学校和社工,“对性界线模糊,受伤害都不知”,加上语言、文化背景及社会障碍令受害人求助时却步,受害人数难以估计。平机会代表更直斥本港性教育严重不足,促请政府动员社区网络及加强宣传。

种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协会、 香港巴基斯坦学生会联同平机会今举行记者会。(林振华摄)

种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协会、香港巴基斯坦联会联同平机会今举行记者会,就近日有少数族裔女童被非礼一事,对少数族裔儿童受性骚扰表达深切关注,促请政府正视。

种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协会创办人之一姚洁凝称,相信受害人难以估计。(林振华摄)

种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协会创办人之一姚洁凝称,多个不同种族的本地团体认为少数族裔儿童易受性骚扰及性侵犯的伤害。不少低收入的少数族裔家庭缺乏保护儿童的意识,加上语言及社会障碍令他们在寻求协助时却步,“虽然暂时未有性罪行投诉实际数字,受害人难以估计。”她冀透过今次记者会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外,亦令少数族裔知悉可向他们求助,她亦呼吁各机构加强对儿童工作有关的人士作性罪行背景审查。

种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协会创办人白俊达(中)称,少数族裔儿童本身对性罪行的认识不足。(林振华摄)

该组织另一创办人白俊达亦称,少数族裔儿童本身对性罪行的认识不足,加上受文化影响,“非常害怕父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尤是受性伤害,对父母难以启齿。他幼儿自身经历说:“小时候踩单车跌伤,都会怕比父母骂。当小朋友受到性骚扰或性侵犯时,因为担心要令工作繁忙的父母上经常到警署而无法上班,亦不知从何处寻求协助,而哑忍受辱。

不少少数族裔儿童受因文化背景、语言及社会障碍而却步求助。(林振华摄)

白俊达又指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少数族裔族群中,受宗教背景影响,性对女性而言是禁忌,某些家长都知道学校要提供性教育,甚至会叫女儿不要上学,令少数族裔的女童不知何为性骚扰,在性知识不足下容易受到伤害。故他认为宣传是首要任务,“现在政府的性教育宣传少了很多,电视、港铁周围宣传禁吸毒,但冇人去宣传防止性骚扰。如以前“宝宝龙”去哪儿了?”他称,关注团体将会“落区”先到湾仔和油尖旺等区,香透过成日合购团体、少数族裔团体睇返少数族裔语言的单张,以及“点对点”形式以“女性教育女性”入手希望令少数族裔家长容易吸收和教育子女性知识。

身兼平机会成员的香港巴基斯坦联会顾问 Rizwan Ulla。(林振华摄)

身兼平机会委员的香港巴基斯坦学生会教育顾问 Rizwan Ulla指出, 少数族裔儿童易受性伤害,源于不少家长和儿童都非常信赖老师和社会工作者,加上他们对性非常保守、性知识不足,“他们受老师和社会工作者的性暴力,可能都未必知,甚至都不敢出声”。另外,由于语言不通,令他们不清楚性罪行的定义及自身权益。

他认为,政府有必要提供少数族裔语言的宣传,以及走入社区,向教师、地区团体亲自透过他们亲身向少数族裔家长宣传性知识,“他们经常用Facebook,政府和地区团体可活用社交媒体,达到广泛宣传”。他促请,政府与教育局、平机会和儿童事务委员会跟进有关问题。 

平机会署理营运总裁朱崇文批评本港性教育“每况愈下”。(林振华摄)

平机会署理营运总裁朱崇文亦认为,不论本地和少数族裔对于性骚扰和性侵犯定义的认识模糊,不少对性罪行限于性侵的刑事罪行。他称,而事实上要为有时性骚扰定义范围广,“一个眼神、一个膊头都可能涉及性骚扰”,市民可以“民事侵权”提出申索。

他亦就性骚扰的定义为市民一些“贴士”,他称性骚扰分两个范畴,包括不合理、不受欢迎的涉及性的行为,“例如男方搭女方的膊头,无故再扫背,就可能触犯性骚扰”;另一包括环境性骚扰,“如一位男士在公司公然看色情片,引起旁边女士不安”。

他又批评,本港的性教育“每况愈下”,不少学校对性避而不谈,,老师亦担心被投诉不敢教、亦不懂教,“教得不入肉”,只限于教育局的刻板教材指引“以生物角度形式”作性教育,“不少学生反映连避孕套都不懂用”,叫他们如何保障自己?”他透露,目前以依赖靠地方基金会和团体协助到校训练教师教授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