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缺水】上游种米下游菜园村复耕 元朗农户盼协调用水抗旱季
农业发展首重水源及土壤,古时农民为求争夺水权,不惜大打出手。香港农业早已息微,争夺水源的消息已鲜有听闻。元朗锦上路大窝村过去十多年农业发展萎靡,只剩下少数农户在此经营,但近年有人开始种植稻米田、菜田,菜园新村迁入后又准备开垦农地复耕。大窝村农业似有复兴的势头,用水需求自然上升。适逢三月旱季,在上址经营农庄十多年的农户认为应重建乡村协调用水的文化,应对旱季缺水问题。
现时锦上路大窝村有一条引水道,水源来自清潭水塘,引水道由上而下流经附近的狗房、先锋田、稻田、“我哋农庄”及菜园新村一带。以往农户、农地数量少,依靠引水道的水量灌溉问题不大。“我哋农庄”农民黄零表示,他十多年前已在大窝村开始经营农庄,由小小的寮屋扩展成现时约十多万呎农地,见证着大窝村农业萎缩。
每多一户人开田,都会增加水量……要重建乡村文化,协调用水。
农业发展见起色 用水需求增 旱季会抢水
惟近年村内农业发展渐见起色,上游有农户种植稻米田、菜田,下游菜园新村正准备复耕,“每多一户人开田,都会增加水量”,黄零指人人都要用水灌溉,每逢三月旱季农户便会抢水,有限的水资源更加不敷应用,结果可能每户都要损失部份农作物,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盼重建乡村文化 协调用水 避危两败俱伤
黄零本月3日在社交平台发文指,大窝村的农户不懂传统乡村文化──协调用水,各自为政,导致旱季严重缺水。黄零解释,乡村及农业文化最重视协调用水,“无水用,就会打架,如果协调唔到,咪大家守系源头啰,一齐无得用”。他认为,上游农户不应种植稻米田,因耗水甚多,应改种其他农作物。而下游菜园新村应派代表商讨何时取水、用水。他坦言,只要农户间多沟通,就能了解彼此的情况,用水时自然会顾及对方的需要。
忆昔日协调用水浸剑兰
他忆述昔日的协调文化,以前大窝村以种植剑兰为主,剑兰一般要浸水两日,如农民A需要浸剑兰,便知会其他农民协调用水,“见你用我就唔用,预你12小时,一路都相安无事”。他指,现时其他农户缺乏沟通及协调,“得闲就截吓,得闲就拎少少,用完水又无手尾,唔帮我开返(水闸)”,结果导致他无水用,影响农作物生长。
欲与农户建立沟通平台 了解用水习惯
黄零建议,现时大窝村的农户加强沟通,设立whatsapp群组作沟通平台,登记用户情况、用水习惯及分配用水时间。长远而言,农户应自设储水池,减少抢水情况,而旱季农民应不种植水菜,例如稻米,尾水西洋菜等,重建乡村协调文化,方能解决问题。
种植稻米非无水主因 从未出现“截水”
在“我哋农庄”上游种植稻米的Jo表示,大窝村用水问题复杂,种植稻米田绝非导致无水用的主因。Jo解释,她的农庄并非全种稻米,部份农地开辟为菜田,用水有限。Jo认为即使有喉管接驳部份水源进入稻田,但引水道仍有大量水流往“我哋农庄”及菜园村。自2016年在此开田,过去无水或旱季,即使稻米田生满杂草,她从无截水不给下游各农户用,从未出现“截水”一事。
提前播种避旱季抢水 引水道污泥堵窒阻水流
Jo续指,过往三月是旱季,故她今年已提前播种、插秧,避免旱季同时用水,部份稻田为避免水多令福寿螺侵害幼苗,已至少数个星期不浸田,减少用水。Jo表示下游水量不足,或因上游或“我地农庄”附近引水道遭污泥及杂草堵塞,令水无法畅通流向下游。Jo与相熟的农友过去多次观察上游引水道,并多次出手协助清理污泥、杂草,每次清理后水流量都会回复正常。
农业复兴 长远应向渔护署申请造喉驳水到下游
Jo表示理解“我哋农庄”是量产型农庄,本来用水的需求就比较大,近年又开发格仔田出租,估计需要更多水作灌溉。Jo认为,如大窝村农业复兴,长期将需要大量农业用水,理应定期在上游处打草、清理污泥,确保水道畅通,以及集合四、五个农户向渔护署申请造喉,将水塘的水点对点接驳到下游农场,方能长远解决问题。
记者于4月3日前往现场观察引水道水量情况,稻米田附近的出水口所见,水流量尚算充足,沿水道往下流。惟稻米田至“我哋农庄”之间农友在上址清理污泥,其后水流亦有加快。
至于与“我哋农庄”毗邻、位于下游的菜园新村南区公田,占地约一万多呎,现时仍在开发中。记者现场所见,暂时只有少量面积农地耕作。据村民所指,上月才开始耕种,现时只种植花生、芋头、姜、豆类等植物,少水不多。而采访当日,公田未有引水入田内。
渔护署接获农民求助 已派员清理陂头
渔护署回复香港01查询时表示,署方接获大窝村农民来电,指该处引水道水量不足,希望署方提供协助。署方已派员到场视察,发现上述引水道部分位置被杂草覆盖以致流速减慢,已即场检查并清理陂头。当区农民曾向渔护署表示该地区的复耕人数续渐增加,忧虑将来会引致上述引水道的供水量不足。如当区农民欲希望署方改善当区灌溉水供应,可向署方提出申请。当收到农友申请后,渔护署职员会到现场视察及评估其需要性及可行性,并与相关农友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