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我主场】推动“三隧分流”欠缺的是深度对话及交流
政府未有做好功夫,但市面就三隧分流的评论亦流于片面,部份更未有充分理据。例如有意见建议隧道全面减价和交由政府提供补贴,显然忽略了香港的交通实况。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假若有好的平台,让市民与专业人士好好交流,扫除一些心中误解,又能了解市民切身所需,也许能为政府探讨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文:华德财(会计行业从业员)
政府第二度提交三隧方案,一如外间预期,未获足够议员支持而收回,政府决定搁置,打算留待2023年西隧专营权归还政府后再处理。笔者认为,虽然要多等几年才能解决三隧问题,但若政府能善用这段时间与各界更深入探讨更好方案,实在是长远改善本地交通的契机。
政府只是根据顾问公司研究,提出“50/40/40”(西隧/红隧/东隧)的三隧分流方案,透过补贴方式将西隧私家车收费下调至50元,并大幅增加红隧、东隧隧道费至40元。红隧变相加价一倍、东隧加价达六成,要驾驶者一时间付出很大代价,却又未清楚解释理念去游说市民和政党,又未有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政府两次闯关均曾有议员批评,政府没从善如流调整东隧及红隧加幅度,舆论亦普遍认为两隧收费过高。不少论者提出“是否可以先调低$40的收费,之后再逐年加上去呢?”。无商无量下,政府要争取支持去推动一个本就听起来不讨好的方案,自然是事倍功半。
政府未有做好功夫,但市面就三隧分流的评论亦流于片面,部份更未有充分理据。例如有意见建议隧道全面减价和交由政府提供补贴,显然忽略了香港的交通实况。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假若有好的平台,让市民与专业人士好好交流,扫除一些心中误解,又能了解市民切身所需,也许能为政府探讨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笔者上周出席了由亚太区青年发展基金的“智能交通x三隧分流”研讨会,主办单位邀请了熟悉交通、工程和数据专才为讲者,包括香港大学商业及经济学系首席讲师侯道光博士、理工大学土木及交通工程学系首席教授林兴强、民主党主席兼立法会议员胡志伟、以及前红隧和西隧隧道经理黄赏,当中不少专业观点,以及与台下观众的互动,都带出了值得参考的观点。
相较政府的生硬推销,讲者们的议论就把复杂的模型机制转化为浅白的比喻及实例,提出了一些过往较少人注意的论点,使台下的观众更能理解政府方案背后想法。例如有关外界争议政府就红隧加幅太大的看法,前红隧和西隧隧道经理黄赏就指出,原来红隧过去二十年没加过价,但营运人手及成本却逐年增加,已入不敷支;而且根据机制,西隧可以加价至$240。
这些数据政府都未有提出,又未有从效果出发,向市民明确道出加幅太少分流不了,未能有效舒缓塞车问题;政府应明言方案不但要改善营运收支,更要透过“具阻吓性”收费,使原先采用红隧的驾车人士有明显减少。政府方案本身划一空载的士通过三条隧道的收费为15元,让空载的士司机可选择就近的隧道过海,减少绕路,受惠的是市民。讲者又提到当红隧和东隧的容量已经超出原先预估近半,减价或政府补贴只会推高需求,使未来塞车情况加剧。
讲者亦透过大量例子,指出加价并非解决三隧问题的唯一之法,例如可仿效新加坡2017年起的更新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工作,预计于2020年,政府会免费为全国汽车更换电子感应器,有望做到按地区,甚至按行车距离征费。英国伦敦近年就研究撤销交通拥挤税,用“计量收费”制度取代,按照汽车驶入时段、时长、位置和同行距离,计算出应收多少附加费。
与会者的思考亦勇于跳出框框,例如有参加者问,若全数隧道豁免收费,是否有助疏导三隧?有讲者解释,原来西隧试运时推出了免费日,但不出半日就因交通大瘫痪,被迫叫停。民主党主席兼立法会议员胡志伟建议政府进一步考虑其他补充方案,例如政府补贴隧道巴士营运,令隧巴收费减一至两元,更获得在场人士支持。
笔者认同讲者们的结论,政府应考虑提供更多“三隧分流”方案供选择,并提出具说服力的论点。政府于最新方案研究实践“挤塞征费”,让载客效率高或支持经济活动的车辆,如巴士、货车等享较优惠收费,私家车则须缴付较高的费用,以及引入不同时段不同收费安排,倒是一大进步。假若政府能循此方向促进思考,放弃“通过或拉倒”的思维,相信可使政策的讨论面更为立体。
现时虽然三隧分流的方案暂且搁置,但不失为一个好机会,让政务官和问责官员认清市民、持分者、政党的立场和想法,未来再提交的方案更趋完善。政策要有更好的推动,正是需要这样一场深度的对话,一个推动青年交流的平台。期望未来各类型智库和组织做得更多,走得更远,让专业人士向公众和年轻人解释一些政府施政理据及背后事实,促进社会对政策有更深入讨论。
如有任何对社区的意见及评论,欢迎各位投稿至“我区我主场”社区专栏。有意投稿者可将文稿经电邮传送至 cr@hk01.com 。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