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塌树重生记】树枝变身型爆行山杖 港青手造百支拐杖送长者
清脆的刨木声在小工场中回响着。单清岚握着木刨,把刀片落在被固定的树枝上,一下接一下,把木刨向前推。原来的粗枝大叶,变整理得修长没菱角,活像一支木拐杖。
这些木制拐杖的原身,其实是被超强台风“山竹”吹倒的塌木、树枝。在蒲窝青少年中心当项目助理的单清岚希望,它们即使被强风吹倒,仍可以重生,变身为拐杖,为社区中的长者送暖。
摄影:张浩维
去年九月,“山竹”吹袭香港,街上满目疮痍,也摧毁了大量树木。“山竹过后,我每天放工都会走到香港仔海旁,看著那棵被吹倒的大桃花心木。”政府安排人手善后需时,桃花心木的“遗体”就静静地躺在海旁一角,引起单清岚和途人的注意。
面对老树倒下,无人不觉可惜。“我真的见过一位伯伯,拿起了掉在地上的枝节,在地上敲敲,然后说‘如拿树枝来做拐杖就一流了’。”他模仿着长者的语气,忆述道。
那时单清岚在想,或许自己可以令这些塌木重生。在同事的帮忙下,他跟和康文署、民政事务署等政府部门沟通后,把榻木运到青少年中心,决定把它们改造成木拐杖。“部分长者不想给人虚弱的感觉,不爱拿拐杖。我在想能否把它们造得‘靓仔啲’,变成另一种感觉。”
树枝要改造,需先风干约半年。近日它们终于干得七七八八,单清岚便动工。他先刨去深棕色的树皮,再打磨出拐杖的雏形,然后用沙纸磨平表面、连接手柄,一支“山竹”拐杖始告完成。
为了令拐杖更合长者使用,单清岚向物理治疗师取经,又参加了台湾的拐杖安全准则,试造出几款不同造型,外型类似行山拐杖,望摆脱拎拐杖等于虚弱的既定印象,“行山杖的形象较健康、有活力。”他指着手柄上的勾,解释自己的心思:“这里特地造了一个勾,让他们可把拐杖勾在台边,不用整支放在桌上。”
拐杖送给长者前要通过测试,“我把它们当成打狗棒般试,不停用拐杖敲打地面,看看会否折断或变形。”他说着,用手比拟挥动拐杖的动作。比起金属拐杖,木制拐杖多了一份韧性,击打地面亦不易变形、折断。“有些人觉得金属好像冷冰冰,有个伯伯跟我说,他小时候父亲正是用木制拐杖,虽然他也想要一支,奈何市面上木制拐杖的选择不多。”造型、材料合长者“心水”,但仍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以自己的高度为标准制造,普遍听到的意见是造得太长、太高。”他笑着道:“若到时派给长者,可以现场锯短拐杖。”
他现时计划制作100支拐杖,数量之庞大,未必能短时间内完成。“我或会联络机构、学校,看看能否安排学生帮手刨树枝、造拐杖。这项目最终的受益人是我们的长辈,我觉得这样做,整件事会更有意义。”他说。
单清岚说,整个计划根本不能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完成,“那直径差不多60厘米的木头我也擡不走。”除了同事和义工的帮忙,他说亦有赖东亚银行慈善基金拨款,支持蒲窝青少年中心推行为期两年的“东亚青年创客空间计划 ”。“之前只有一、两部锯、一部钻床,很少工具。有了资助后,可以设置工场,买多点工具。”他说创客空间终能添置一部备有安全系统、能避免割到手的锯,基金资助下亦解决了交通费问题,他们可以召车将木材运上通往青少年中心的大斜路,跨过最大难关。
不止添置机器,蒲窝青少年中心项目主任蔡恒辉指,中心在开启新项目时,都希望有资金邀请有质素的导师,为青年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幸而银行接纳他们提交的计划书,最后得到资助。
蔡恒辉相信,不少年轻人都有能力、有想法,只欠一个环境、经验和机会,他希望中心能为年轻一辈提供相关协助:“希望他们可以在学制以外,从事不同的活动、发展自己,甚至能从中建立能力,贡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