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水务署动工清拆 细数69年历史:员工榕树下祭祀、天台办派对

撰文: 黄文轩
出版:更新:

旺角与繁华二字总离不开关系:经常挤得水泄不通的街道、集吃喝玩乐一身的大型商场应有尽有。而水务署座落于旺角洗衣街一隅,静静地为公众服务,中庭又种了苍翠茂盛的大榕树,活像闹市以外的桃花源。然而,2009年规划署提出重建位于旺角洗衣街的政府用地,当中覆盖了食环署及水务署办事处,面积约1.18公顷。建于1950年、拥有69年历史的旺角水务署于去年起开始清拆,现时大楼周围装上铁架,正进行清拆工程。旺角商业区自此又多了一座摩天大楼。在拆卸以前,一起回顾一下,大楼建成至今服务了超逾半世纪,当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服务市民69年的旺角水务署早年通过重建,并改划用地成商业用途。近日大楼外已架起围栏,有工人在内正在进行拆卸工程。(相片来源:水务署)
2016年3月,规划署提出三个发展设计方案,并进行公众咨询。最后重建计划获油尖旺区议会通过,未来将于上址兴建三栋建筑物,其中一栋为楼高320米、有75层,提供办公室、酒店、零售及娱乐等用途的商厦,而政府部门和社区设施只剩余4,940平方米,占整栋商厦面积的3.5%。(照片来源:规划署)
自去年九月起,水务署位于九龙旺角洗衣街128号的旺角办事处已迁往天水围水务署天水围大楼。旧有水务署已成追忆,而即将落成的新大楼高320米,将成为全港第六位高的建筑物,亦会超越朗豪坊、成为全旺角最高建筑地标,届时将会遮盖狮子山山脊线景观。(梁铭康摄)
去年,水务署内部员工刊物《点滴》曾为旺角水务署制作特别号,回顾过去60多年来的历史。总编辑吕廷璋在内曾撰文,回忆旺角及洗衣街的由来,文中这样说:“洗衣街与水务有著不解的缘份,原为一条小水溪,后来成为芒角村(旺角得名于芒角村)的主要灌溉水源。田地平整后建筑了住宅大厦,居住于小水溪附近的妇女上门接衣服来洗。随著城巿发展,政府将水溪水源截断,流入地底下水道,由于居民习惯称呼溪边小径为洗衣街,故覆盖路面后称马路为洗衣街。”(图片由社交专页“历史时空”提供)
文中又记录了水务署分阶段落成的时序:1950年,为解决上海街抽水站对面的工场挤迫问题和腾出旺地而迁至亚皆老街,于现时洗衣街政府用地先设立水表工场、士多房及工程师办公室,为现址的外围地带;于1975年才陆续加建附楼,增设客户服务部;1960年,于当年预留用地上建三层高大楼,以应付急速水务发展,才成为了现时水务署办公大楼。(照片来源:水务署)
旺角水务署中又以中庭的两棵细叶榕最为著名,即使非内部员工,路人不时亦留意到绿意盎然的树荫。据1977年入职旺角厂的一级监工马香林忆述,两棵细叶榕为一众水务署同事提供乘凉聚脚点,而每年农历七月的盂兰节,水务署员工厂的同事都会按照传统,在树下酬谢祭祀。(照片来源:水务署)
据水务署前福利官赖国明忆述,办公室中庭于1967年亦曾举行新年嘉年华;而一众员工亦会利用大楼上盖的空地举办不同联谊活动。(照片来源:水务署)
文中又有旧总管员工记述,指旺角厂已有多年历史,大厦里多处地方需要维修,例如经常有职工要求更换胶地板、柜桶锁,还有修理办公室内的百叶窗帘,甚至厕所去水问题,以及老鼠不时出没等等,有职员亦忆道,旺角办公室的硬件配套、工作环境虽然比不上现代化的办公室,不过胜在一众员工人情味浓。(照片来源:水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