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梅姐】以7800个两毫子作画 本地Artist“画”出梅艳芳画像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一代巨星梅艳芳在十五年前逝世,在告别的演唱会上,她用上《夕阳之歌》作最后总结。
“呢句歌词系讲紧佢自己。”在25岁本地艺术工作者梁洛熙眼中,梅艳芳是一个享受过程、非追求结果的人,一生高低跌宕,精神虽长存,但光彩其实早已消逝。
过程比结果重要,这种想法为他带来了创作灵感。他花上六星期时间,用7800个两毫硬币砌成一幅“画”,并在梅艳芳12月30日死忌前两日公开。这幅画本是一片金色硬币,但只要“略加处理”,便会逐渐浮现出梅艳芳的画像,“呢一刹那转变过程先系最精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800个两毫子画画
在电子货币通行的年代,硬币如同“鸡肋”,一毫、两毫、五毫用途更窄,有人说毫子硬币“跌落地都冇人执”。但梁洛熙偏用这“鸡肋”来创作,还一用就用上7,800个两毫硬币。在他眼中,两毫硬币因时代进步而被遗弃、却富有香港特色的素材——英殖时代设计及发行、锯齿形状罕见特别,“毫子都有好多故事可以讲。”
不过,要收集几千个毫子,绝不是易事。刚开始时,他到各间银行分行排队“唱钱”,但每间分行的两毫硬币数量也不多;后来他得到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帮忙,成功收集共5袋、总值5,000元的两毫硬币。“总共有25,000个,总重量加埋有70几公斤,我拎咗个箧去唱钱,拉出银行唔够五分钟,个箧已经烂咗。”
梁洛熙以往也曾制作“毫子画”,但会事先将硬币处理,分类成黑色及金色,再拼凑成不同图案。今次他尝试先密铺所有金色硬币,再将硬币变色。他说制作过程困难,“砌嘅时候全部系金色毫子,望唔到幅画系点,好似用透明嘅笔画画咁,睇唔到画咗咩。”
变色金币呈现梅艳芳一生
最终他在高2.2米、宽1.2米的画框内,用上7,800个金色硬币作画。左看右看,只见一片金,看不出有何含义,原来内里暗藏玄机。
当全部硬币喷上不同份量的化学药水后,会逐渐生锈,由金色变为黑色。经“特别处理”的硬币则保持金色,产生深浅阴影效果,逐渐浮现出梅艳芳的画像。变色过程需时30秒至4分钟,梁洛熙兴奋地说,转变过程才是作品最精彩、最特别的部分,“由唔知咩嚟,变咗个梅艳芳出嚟。”
“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这句歌词出自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梁洛熙说,希望以硬币变色的手法,呈现梅艳芳高低跌宕的一生变化。当一幅金碧辉煌的画作,喷上一层药水后,影像便会呈现,并永远定格,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作品是想表达梅艳芳即使离开了,也仍长留在人们心中吗?他不认同,“佢嘅精神系长存,但光彩过去咗,就系过去咗,好难变返做过去一样嘅嘢。”
欣赏梅艳芳不为名利精神
梁洛熙今年25岁,梅艳芳离世时,他只有10岁。虽然称不上是梅艳芳的歌迷,但至今仍有听梅艳芳的歌。约在半年前,他偶然在电台听到《夕阳之歌》,歌词打动了他,决定作为下一幅作品的创作蓝本,首次尝试将硬币“变色”。
他欣赏和尊重梅艳芳的精神,认为她是香港的标志性形象。“梅艳芳系为咗表演而表演,而唔系为咗名利去表演,系用心娱乐、表演畀观众听,系80年代嘅歌手先有嘅态度。系服务观众,唔系为咗出名、要红去做呢件事。”
对旧事的执著
梁洛熙三年前开始全职投入艺术创作,过往曾经用白兰花树的树叶及繁体字,创作有关香港主题的作品。是次创作与过往一脉相承,因为这位年轻人始终相信——旧的事物即使被时代淘汰,被新事物取代,却非失去作用,依然有它的存在价值。
详看下集,看梁洛熙过往创作过有关香港的作品,了解这位25岁为何有这一份旧日情怀:【多图.本土艺术家】以硬币拼出梅艳芳 树叶砌出天坛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