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逾6成银屑病人出现“共病” 有患者确诊三高兼抑郁
银屑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系统失调的慢性疾病,虽然不会传染,皮肤会出现不同大小的鳞屑、鲜红或深红色的疹块等病征,据卫生署估计本港有约2万个不同程度的患者,中重度患者则占三成。有关注组织早前就银屑病患现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逾六成患者因治疗不善而诱发不同的“共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更有患者曾遭受歧视而患上抑郁。组织盼政府能降低申请使用药物门槛,并向其他国家借镜,设立整合治疗,助患者重回正常生活。
患者轮候至少1年至3年 面诊仅5分钟内
香港银屑病友会问卷调查2021在7月28日至8月4日以网上问卷进行,收集了122位病友数据,所有受访患者都曾经或正在于卫生署皮肤科诊所或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生物制剂治疗门诊接受治疗。研究发现,有7成的患者均是使用医生外用的药物(药膏)进行治疗,当中有8成患者认为治疗方法对病情没年帮助甚至更差。有逾6成受访患者已出现不同的“共病”,即银屑病攻击免疫系统后,继而诱发其他病症,主要为银屑病关节炎(35%)、高血压(25%)、高胆固醇(14%)、抑郁症(12%)及糖尿病(10%)。当中,只有一半的共病获转介到公立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治疗,有9成受访患者希望得到更先进及有效的治疗。
研究揭示患者需要轮候至少1年至3年不等,当中过半受访患者平均面诊时间仅在5分钟内。香港银屑病友会主席黎庆坤表示,对现时公营医院资源紧绌表示理解,惟银屑病新症轮候平均需时3年半,患者在等候期间的病情会出现不同变数,亦会因未有得到适切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及诱发不同的共病出现。此外,卫生署的皮肤科多只聚焦处理病人皮肤问题,并未在对其引伸出的共病及精神疾病作出协助,有许多病友曾患病受到歧视,出现抑郁情况,但患者并未有获转介至精神科治疗。
银屑病患者陈小姐(化名)称两年前发病,病征一开始只出现在部分头皮,于是到医管局门诊求医,当医生确诊是银屑病后,告知她门诊科并未有任何合适皮肤药物,建议陈小姐自行在药房购买特定洗头水舒缓病情。岂料,陈小姐病发短短两个月后,头皮患处由原先手指大小扩展到手掌般大。“我当时以为买咗枝洗头水返去用就有得救”。
患者由患病诱发三高变抑郁
陈小姐由医管局门诊转介轮候卫生署皮肤科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其间只能到私家医院及中医求诊,并使用私家医生提供药膏及洗头水,她亦要格外注意天气变化,并小心翼翼不让阳光直射头部。“香港天气又热又湿,唔太舒服,戴住顶帽又焗,要揾顶比较透气嘅帽。如果 一焗,头皮又会痕。”陈小姐的病况令她剪头发时饱受歧视。“佢哋一望到就唔想剪。我都明,但我都好尴尬,唔剪又会好热”。
陈小姐头皮患处其后恶化至流血水及化浓,一度要到急症室求医,至去年10月成功会见卫生署皮肤科医生。然而即使她每四个月覆诊一次,医生每次都只会“望几眼”,面诊时间不会多于4分钟,持续开同一只类固醇药膏及洗头水,仅稳定病情不至恶化。
陈小姐称曾不满医生的面诊态度太敷衍,曾提出要求更换医生,惟获护士一口拒绝。“成日都开同一款药畀我,我好奇怪点解唔断尾,其实可唔可以做好啲呢?”现时,陈小姐亦因银屑病引起共病,有三高问题,久而久之令她出现抑郁。
香港银屑病友会主席黎庆坤建议政府实行标准化医疗护理,如借镜内地的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德国的荷尔斯泰因大学医学中心及新加坡的国家皮肤中心,设立专为银屑病人而设的整合治疗,定期为患者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估,稳定他们的病况。
生物制剂治疗法申请门槛过高
黎庆坤又称香港对于银屑病患转介使用生物制剂的门槛过高,然而这个方法对患者的效果最好。若患者透过公立医院使用生物制剂需有两个规限,一为病情要达到中至严重(即身上有约十个手掌大小的疹块);二为要在现存三种的口服药物中,已曾使用其中两种达最高剂量、有副作用或无效,若符合两者其中一个条件,卫生署皮肤科便可转介医管局,使用生物制剂治疗,药费平均为每月至少7000元;若要跳过有关步骤,患者只能到私家医院专科求诊,生物制剂治疗药费升至每月8000至1万元不等,令许多患者未能负担,现时全港只有56名患者使用生物制剂。他希望政府能把门槛降低及提供相应资助,让更多患者重回正常生活。
银屑病是一种非传染皮肤病,整个机体炎症细胞因子不平衡所导致的全身免疫系统失调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出现鲜红或深红色的疹块、痕痒、盖有多层银白或灰褐色的鳞屑。银屑病主要病发部分为头皮、耳外壳、手肘、手指关节外侧、背部及膝部。银屑病多为对称性出现,即是一边手有银屑病,另一边手亦会有,骤眼看来皮纹粗糙及呈现干燥状,故被称为“牛皮癣”。长期使用外用药物可能带来皮肤增厚、指甲变异、皮屑脱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