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失明人士训练服务需等1.5年 团体促加强医社合作助重投社区

撰文: 曾凤婷
出版:更新:

后天失明人士曾经拥有健全的视力,然而因不同的疾病影响下,使他们渐渐失去视力。以往能轻松做到的事,失明后倍感困难,他们更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应付日常生活。有研究发现,他们在失明初期对相关的支援服务的需求较高,惟现时失明人士缺乏社区支援,复康训练服务更需要轮候至少9个月至两年。有关注团体认为,现行支援服务及轮候时间过长,希望政府能加强支援,协助他们尽早适应视力转差后的生活。

后天失明人工社区支援研究由香港失明人协进会委托香港大学于去年11月至今年5月进行。研究参与者皆为失明人协进会会员,分别有167位视障人士参与问卷调查及43位视障人士参与聚焦小组,当中全失明或严重弱视的研究对象占8成(81%),平均年龄为55.1岁。

后天失明人工社区支援研究由香港失明人协进会委托香港大学于去年11月至今年5月进行。(曾凤婷摄)

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两部分,包括研究视障人士的社区归属感及生活质素。研究发现视障人士的眼疾发病年资较高,其社群意识亦会比较高分。眼疾发病少于一年的视障人士社区归属感在40分满分只有21.5分,而3至10年则有26.5分。协助进行研究的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徐晓君解释,年资较高的视障人士已接纳自己及适应新生活,故在身份认同及对社区归属感会较高,而新失明人士仍在接受及调适阶段,亦反映他们对支援服务的需求较高。

协助进行研究的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徐晓君提到,现时政府主要提供四种服务予视障人士,包括康复及训练中心、传达及资讯服务、社交及康乐活动及自助组织。研究亦显示使用较多服务的受访者生活质素较好。(曾凤婷摄)

在生活质素方面,不同视障程度的后天失明人士在生活质素有所差距。全失明人士在健康及精神状况、自我观感及人际关系等的分数较高,而严重弱视人士的整体分数则较低。然而,轻度及中度弱视人士的财政状况则较全失明人士佳。徐晓君提到现时政府主要提供四种服务予视障人士,包括康复及训练中心、传达及资讯服务、社交及康乐活动及自助组织。研究亦显示使用较多服务的受访者生活质素较好。

除了问卷调查外,研究团队亦会与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对他们的社区支援明显不足。有受访者指出部份服务轮候时间过长,例如家居清洁服务的轮候时间长达一年,复康训练服务轮候时间过长及欠缺持续性,轮候时间长达9个月至两年不等。另外,受访者表示医社合作不足、欠缺沟通,例如眼科医生不熟悉社区服务,而未能将个案转介到合适社福机构或向病人介绍相关支援服务,令服务不衔接的情况出现,影响视障人士适应视力转差后的生活。

新失明人士无从获得社区支援服务资讯

视障人士莫先生受视网膜色素病变影响下,现时几乎全失明,只能看到光暗。他表示,4年前随朋友进行眼科检查,意外发现有眼疾,眼科医生诊断为绝症,无法治疗,视力只会变得越来越差。 当时莫先生十分谔然,并感到无助,“当时我有工作做紧,唔知点算,亦唔知将来会点”。他遂向医生查询,惟医生仅告知他可以自行去寻找相关机构协助,未有提供协助。

莫先生称,他当时上网寻找资料,却一直未找到合适机构。他的眼疫来得又快又急,令他更感徬徨。幸得一名社工邻居偶然发现他的异样后,向其介绍相关机构,才得以获得适切协助,开始轮候复康训练服务。一年半后,莫先生终于成功排到服务,惟他的视力已变得很差,只能进行家居训练。但由于在家中训练的频率及种类较少,原先能在1年完成的训练,变相要拖延至5年才能完成。经香港失明人协进会介入后,莫先生学会使用手杖,能自行到达训练地点,在训练频率增加下,明年初便能完成整个复康训练课程。

独自覆诊对失明人士最为吃力

成为失明人士短短4年,莫先生认为到公立医院覆诊最为吃力,“如果有社工还好,但如果无,要去唔同地方做登记、检查、预约下次覆诊日期都几困难”。加上前往公立医院也有一段距离,令他日常生病都只会到附近购买成药,不会到医院求诊。莫先生亦表示疫情下不少视障人士都希望注射疫苗,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自行进行网上登记,希望政府能加设即日筹,留下部分名额,让有需要的残疾人士能即日到场打针。

曾从事文职的Sandy则在12年前因视网膜脱落影响视力,7年前完全失明。Sandy表示,得知自己即将失明后,感到十分失落,亦不知怎样能取得相关服务资讯,故将自己藏在家中,依赖家人陪同外出。直至4年前,她才申请复康训练服务,1年半后进行训练,“之前我出门口一定要有人带住,但依家可以自己行”。接触服务及获得相应培训后,令她的自信心增加,Sandy感激身边有同路人及失明导师鼓励,助她重新投入社会。

全失明人士:我们也有工作能力

Sandy表示,接受相应训练后,其实失明人士也有工作能力,“原来有啲软件可以令我哋用到电脑,亦有好多生活上嘅嘢例如煮饭,我哋可以自己做到”。Sandy现时成为了一名实习咖啡师,“我认为视障人士绝对有能力工作,只是欠缺工作机会。另外,如果有同路人支援,对后天失明人士来说,可以更快、有信心重投社会。我现在参与很多义工工作,分享自身经历,鼓励其他视障朋友。”

香港失明人协进会副会长陈志刚促请政府加强予视障人士的相关服务。他指出,现时服务的时间较长,对于新失明人士,一些具逼切性的服务,例如陪诊及复康训练,等一年半已成常态,故希望能增拨资源,缩短轮候社区服务时间及加强对他们的援助服务。

促请政府带头聘请残疾人士

陈志刚提到长者的医疗券服务成效良好,有助把长者分流到其他私营医院,故希望同样做法能用在残疾人士身上,让他们能于附近的医院就医,减少公立医院=压力。在就业方面,陈志刚则提到,失明人士除失去感观功能外,其他的能力没有减低,希望政府能带头聘请及增加聘请残疾人士的数目,让他们独立及有平等的机会生活。

香港失明人协进会会长黄俊恒认为现行支援服务不理想,不少新失明人士反映在得知确诊眼疾后,不能从院方得到相应的服务资讯,希望能加强医社合作,避免同类型情况再次出现,而拖迟他们接受服务的时间,“我希望新失明人士可以系第一时间揾到适合机构协助,而唔系至少要2、3年之得先可以得到适切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