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脚助伤健人士站起来 “包山王”成受惠者训练后可行走半小时
近年香港一直致力研发及引入新技术协助伤健人士。以往脊髓损伤患者只能依靠传统支架辅助进行复康训练,患者会较吃力及容易感到疲劳外,效果亦强差人意。香港大学于2018年引入“机械脚”,向患者提供新的训练方式,协助伤健人士康复步行。有受惠患者表示因受伤了一段时间,早已忘记站立的感觉。初次使用机械脚后,犹如婴儿般重新学习走路。虽然感到十分疲劳,但坚持训练下,现已能在机器辅助下行走达半小时,令他非常鼓舞,希望机械脚能普及化,让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香港大学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过往一直致力推动机械脚的应用,并在2018年时率先为香港引入,协助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复康训练。脊髓神经损伤成因主要分为创伤及疾病,由创伤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每年平均增加约200名患者。由于脊髓神经损伤涉及复杂的复康治疗,更会影响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如肠道蠕动、肌肉及自主神经等,故其复康训练非常重要。
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高日蓝表示,现时由港大医学院引入的机械脚两年间已服务达1,000人次,包括用作治疗训练、研究项目及社区服务。机械脚主要供脊髓损伤患者及任何行动不便,如中风及大脑麻痺等人士使用,惟若有骨质疏松、过分肌张力及过分肌萎缩则不适用。高日蓝提醒,患者需要在使用机械脚前,先让医生作判断,他亦提到,医生会视乎患者的情况,使用不同模式进行相关训练。
机械脚效果较传统支架佳
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临床副教授林楚贤则提到传统支架和机械脚的分别。他解释,以往患者使用传统支架会较吃力,亦对体力有一定的要求;而机械脚则能辅助进行,协助患者重复做同一个动作,更细微至关节细节均会顾及得到,使他们的腿部肌肉得到适当的训练,患者的运动量亦会较大。林楚贤指,机械脚对于一些术后患者效果更佳,例如可协助他们更快重新站起来,训练后亦能减少骨质疏松、关节绷紧、过多肌肉张力的情况出现。机械脚对患者而言如打下强心针,“佢哋可以企到起身,唔使成日训,心情都会好啲,对治疗都有帮助”。
过去因交通意外致行动不便的严楚碧是使用机械脚复康的患者之一,她表示,过往均使用传统支架进行复康训练,惟信心一直不大。严楚碧解释,由于自主神经不时抽搐,故她使用支架的训练强差人意,“会企到喺到,但可以郁嘅幅度唔大”。加上支架训练依赖上肢支撑,亦令她容易感到疲劳,不能长时间进行训练。她认为使用机械脚能令腿部得到充分的运动量,有别于以往集中使用上肢支撑。
受惠者称机械脚助找回尊严
另外一位受惠于机械脚的患者是李香江。他在4岁时受小儿麻痺影响,致行动能力较一般人差,上肢力量因而较强。但数年前因发生交通意外,令他完全不能动弹。当时医生告诉他,8个月内有机会好转,惟期间肌肉衰退得很快,令他难以步行。幸得机械脚的辅助下,他能重新站立甚至行走,“我当时好似返咗去未受伤前嘅感觉,可以企到起身倾计,又企得稳”。他坦言机械脚助他找回尊严,并令他对日后的治疗有较明确的方向。
有包山王之称的黎志伟为机械脚早期一批用家,他表示,完成攀登狮子山后,他下一个目标是想学习重新站立,在这个目标驱使下,他便尝试使用机械脚。黎志伟形容,初时自己因忘记如何站立,犹如一个婴儿般,需要重新学习及适应。经历一段时间训练后,现时他已能在机器辅助下行走达半小时,“其实都有少少攰,不过可以当做运动。总好过离开张床就坐轮椅,冇轮椅就爬返上张床。依家多一个选择,都系一件好事”。他透露完成机械脚的相关课程及考取使用牌照后,便会自费把机械脚带到家中使用,希望能把机械脚作日常及家居应用。黎志伟笑言:“你迟啲可能见到我会用个机械脚行沙滩”。
作为在香港第一位试用机械脚的丁海祥,则十分感谢医护的努力。他忆述,第一次使用机械脚,让他重新体验到站起来及走路的感觉,感到十分激动。丁海祥亦亲睹医生为测试及调教机械脚所作出的努力,“当时喺入面冷气开到最大,但医生都系试到成身汗。机械脚又试过失控,有几个护士扶住我,唔系我就会跌到”。
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系主任、讲座教授兼何冯月燕基金教授(脊柱外科)张文智表示,现时机械脚有不同种类及功能,例如日常训练及在智能系统下协助活动,均需要医生协助下进行。他希望日后能推动机械脚的普及化,让机械脚走进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人士。此外,他提到现时团队正致力优化及研发更适合香港人及能应用在家中使用的机械脚,虽然研发过程漫长,但他希望能设计出更轻巧及符合香港地形的机械脚,令更多人受惠。
香港大学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将于星期六(16日)举行“机械脚接力赛”,历时约一小时。活动会由4位伤健人士使用机械脚在4个不同的地点步行,希望借此让机械脚走入社区,以唤起社会关注及筹款帮助更多同路人。活动届时亦会在其Facebook专页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