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护署珊瑚普查出炉 覆盖率最高桥咀洲东 个别地点现白化

撰文: 莫家文
出版:更新:

渔护署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结果今日出炉。署方派潜水员下海,经5个月普查33个地点后,指整体珊瑚生长健康稳定,品种多样性维持高水平,当中以桥咀洲东录得最高珊瑚覆盖范围,达到83.8%,有海洋保育专家估计与今年没有出现严重破坏力的台风有关,但认为在全球气候暖化影响天气突变,署方应多着重防范于未然。

渔护署今日公布本年度香港珊瑚礁普查,结果显示整体珊瑚生长健康稳定,品种多样性维持于高水平,图中摄于东平洲王爷角一条栖息在鹿角珊瑚中的蝴蝶鱼。(渔护署图片)

根据渔护署今年度香港珊瑚礁普查结果,33个普查地点录得的珊瑚覆盖范围由13.8%至83.8%不等,有19个地点录得超过50%的珊瑚覆盖率,其中六个地点位于海岸公园,而桥咀洲东更录得最高的珊瑚覆盖范围,达到83.8%。

渔护署潜水人员在万宜水库东坝拍到指标品种海蛞蝓。(渔护署图片)

普查同时在21个评估地点进行“珊瑚检视”,透过特定的珊瑚健康监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浓度,珊瑚的颜色越深,表示健康状况越佳。本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数为4.31,结果与去年指数3.96相若,远超过一般平均值3,显示珊瑚健康状况良好及持续稳定。

渔护署表示,珊瑚礁普查同时会记录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指标品种,录得17个指定品种,包括眉鱼、蝴蝶鱼、笛鲷、海胆、海参及宝贝螺等,大部分在西贡牛尾海和香港东北水域包括东平洲海岸公园的范围内录得。

渔护署潜水人员果洲群岛拍摄到躄鱼在珊瑚群中游戈。(渔护署摄)

调查同时发现,个别地点录得珊瑚白化的现象,但影响程度仅属轻微及只限于局部地方,亦未发现破坏性捕鱼作业如拖网捕鱼痕迹,只有零声弃置渔网的情况,署方将安排承办商清理。

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科学事务经理张玛珊表示,珊瑚普查除了要留意覆盖率或白化情况,还要注意是维持多样性,以今次珊瑚覆盖率最高的桥咀洲东为例,该海域以十字牡丹珊瑚占绝大多数,原因与人为作业抑或水流有关,仍有待调查。

渔护署今日公布本年度香港珊瑚礁普查,结果显示整体珊瑚生长健康稳定,品图中为摄于万宜水库东坝的蜂巢珊瑚。(渔护署图片)

她又指,署方亦要留意全球气候变化下,每年有机会出现破坏力严重的台风如去年的天鸽,每逢台风刚过便会令大遍珊瑚礁连根拔起,高雨量亦会冲淡海水,有机会造成珊瑚白化死亡,建议渔护署应多做预防珊瑚被破坏的防范工作,提高本港整体珊瑚礁存活率。

渔护署“珊瑚礁普查2020”于六月展开,为期五个月,普查范围广阔,包括多个具重要生态价值的地点,涵盖香港东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长的地方,由北面的东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岛。33个普查地点中,九个位于海岸公园,包括海下湾、印洲塘及东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