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侬墙】大埔进化隧道 深水埗朝桁晚拆 18区连侬墙看公共空间
反修例风波引起一连串示威活动,亦延伸至不同地区,除了接力游行,18区的便条纸连侬墙更是遍地开花。彩色便条纸上写满市民对条例、对政权、以至对整个香港的想法,由最初只是一幅小墙,到延绵数十米,甚至如大埔进化成“连侬隧道”,也有以海报形式进行“打小人”。连侬墙是艺术表现方式,也是市民的情绪出口。
连日以来,多区连侬墙相继遭到反对人士拆除、破坏,也面临不日被政府部门清理的命运,有部分场地开始有街坊自发看守,也有部分地区如深水埗采取“晚晚拆”的方式,有些则转而“依附”到一些私人地方。
拓展公共空间公共关系总监黄佳能指,现时所见,各区的连侬墙已开始出现“在地性”,各自有地区独特的元素,如大埔有街坊“通缉”破坏人士、写上“大埔人有爱”等的字句,也有要在区选中踢走建制派的海报。连侬墙在“寿终正寝”之前,昙花一现发挥重大社区功效,有关注公共空间的团体指出,这正是连侬墙的可贵之处。
细数连侬墙的源起 从捷克到金钟再散落18区
连侬墙不是一夜筑成的,香港的连侬墙最先在2014年雨伞运动期间出现,当时示威者在金钟政总外的一幅墙壁上,贴上了大量写有对普选诉求的便条纸。连侬墙的原址位于捷克,最初只是一幅普通的墙,80年代时开始有青年在上面写上不满共产主义政权的反抗标语,其中因披头四乐团的成员约翰·连侬被视作反战、追求和平的象征,墙上也有不少他的涂鸦和歌词。而上月反修例示威行动开始后,金钟的连侬墙再次出现,更扩展到中信桥一带,虽然近日又被全数清去,却在各区以不同方式重现重生。
行人天桥和隧道 :荃湾、将军澳、九龙湾
现时分布18区的连侬墙,大多由区内街坊自发筑起,并提供便条纸、笔、胶纸等物资,让经过的市民写下感受,一张张便条纸拼贴起来,成为一幅幅大型的装饰墙壁。街坊选择的位置大多位于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带,而且邻近巴士站或港铁站。以荃湾为例,连侬墙位于愉景新城和荃湾港铁站之间的行人天桥,汇集了由不同方向前往乘车的人流,每逢上、下班时间都有大量人潮经过,记者到场视察时,只见连侬墙已有数十米长,期间除了年青人停留写字,亦有一家大小前来。
将军澳连侬墙 皮写上“保持通道畅通”字样
至于将军澳的连侬墙,街坊选择设置于连接坑口和将军澳市中心、由文曲里公园通往单车馆的行人隧道。该处位於单车径旁,除了便条纸,也有人在纸皮写上“睇车”、“保持通道畅通”的字样;而屡成目标的九龙湾连侬墙,早前曾被中年男女连夜清拆,今天凌晨又有义工被中年胖汉打伤,惟连侬墙规模没受影响。同样是毗连港铁站,附近亦有淘大花园等大型屋苑,该处正进行东九龙文化中心工程,行人通道四周是灰暗地盘围板,彩色便条纸就是贴在围板上面。
最大型“连侬隧道” 区议员:聚集五个屋邨人流
昨天(10日)凌晨,大量警员穿上装备前往大埔连侬墙,他们只是拆除少量载有警员个人资料的单张,其余部分均得以保留。大埔的连侬墙,由只占一小幅范围“进化”成“连侬隧道”,至今为止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现时整条L型通道都贴满彩色纸张,也有不同形式的海报和创作,当中一个“打小人”装置,引起不少街坊会心微笑。区议员指出,连侬墙全由网民和街坊自发,可以做到如此大型,其选址必然是因素之一。
这条位于大埔墟港铁站下的行人隧道,连接了小巴总站和巴士总站,亦是通往广福邨等地区的必经之路。大埔区区议员任启邦指,此位置聚集到最少五个屋邨的人流,“运头塘邨、广福邨、富善邨、富亨邨、大元邨......仲有大埔中心,大家如果如要乘搭港铁 必然会喺度接驳其他交通。”而放在隧道内,纸张不用受到日晒雨淋。除了彩色便条纸,现时该处也有“打小人”(由街坊放置拖鞋和政府官员相片贴在墙上) 和“跳飞机”(在地上贴上不同官员的相片) 等作品,任启邦表示,有向食环署等部门建议“暂缓”清除,“我都有同佢哋讲,呢啲同普通街招唔同,唔系商业张贴,希望佢哋可以畀大家摆耐啲,不过就唔知会唔会听。”
深水埗为免破坏晚晚拆 不贴五大诉求做“树窿”
深水埗政府合署门外,本星期开始每晚出现“期间限定”的连侬墙。Patsy与一众深水埗街坊,每晚6时到场“开档”,至约10时便收拾市民写下的便条纸,留待翌日再放出来,以免连侬墙在无人看守时被破坏。“你愈唔畀,我哋愈要做。”Patsy指,选址在西九龙中心侧的深水埗政府合署门外设置连侬墙,除了因为人流够多、够开扬“有起事上嚟有得走”,更因为要在政府地方的“高墙”上表达意见,而深水埗老人较多,亦可借机会让他们多了解和接触社会,“有啲老人家都识嘢㗎,话好开心,以前成日都系民建联啲人嚟(落区),𠵱家终于有其他人嚟。”
本为社工的Patsy指,与其他区的连侬墙不同,他们这里没有贴出“五大诉求”的海报,“呢排有太多唔开心嘅事,唔想大家再有咁多负面情绪。”现场所见,他们只贴了一些打气、表示支持和同行的海报,Patsy表示,近日与其他社工一起在前线帮忙,见过很多精神上有需要的个案,因此希望连侬墙位置能成为“树窿”,为市民提供情绪支援,“我哋希望引到啲情绪低落嘅人嚟,写下自己想法同不满,如果我哋见到佢啲字句或者佢个人系好负面消极,可以即刻埋去安慰。”
她表示,只要不是立心“搞事”,不同立场的市民都可以到场在便条纸上表达意见,“之前上街,见到有个撑修例嘅男人好激动,咬牙切齿话要打人,咬到自己流晒血......我哋几个女仔围住佢,佢慢慢冷静,同我哋讲对唔住......所以我哋觉得,唔可以话因为唔同立场就唔处理(情绪问题)。”
美孚、观塘以外 连侬墙可靠“依附”绝处逢生?
美孚桥底有一处空地,为美孚新邨居民出入的主要通道,本来已是约定俗成的公共空间,过去此处曾举办手作市集、漂书树等活动,每逢周末亦是外佣的聚脚地。今次街坊也将连侬墙放于该处;而观塘区的街坊则“物尽其用”,在观塘站A出口同仁街小巴站外,有一整排几近荒废的区议会告示牌,惟里面的告示已严重褪色,久没更新,早前市民将便条纸贴在上面,重现色彩。
除此之外,有部分连侬墙已 “转移阵地”,“依附”在一些店舖,或是议员和地区组织的办事处附近。如早前彩虹行人隧道连侬墙被毁,有地区组织就协助将金碧街市一个档口的铁闸改作连侬墙;荃湾、葵涌都有区议员借出横额和壁报板位置予街坊使用;而旺角、深井则有店舖将店舖外围变成连侬墙,将私人空间变成可以表达意见的公共空间。
不在乎天长地久 有人就有公共空间
拓展公共空间公共关系总监黄佳能指,现时所见,各区的连侬墙已开始出现“在地性”,各自有地区独特的元素,如大埔有街坊“通缉”破坏人士、写上“大埔人有爱”等的字句,也有要在区选中踢走建制派的海报。他解释,连侬墙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而它的形式并非永久性,形态属暂时性质,因此地点的畅达性是较重要的考虑因素,如一些交通交汇处、近港铁站位置会相对合适,其次则是一些有象征性的位置,“譬如大埔,有咁多条行人隧道,但大家一讲就一定知系呢度呢一条行人隧道,对区内居民嚟讲系共同语言。”
黄佳能强调,“有人就有公共空间”,认为小至一条街道,大至行人天桥和隧道都是公共空间,而它们并非要政府正式规范出来,“唔系要好formal(正式)划明边个公园做啲乜嘢,但佢嘅定义系唔会驱逐任何人、任何人都有权进入。”惟他指出,连侬墙所占的空间有不少位于属政府管辖的范围,法理上,在这些空间上张贴便条纸属于违法,因此如要长期摆放,只可以在一些私人地方、私人街道等进行。但他表示,不能持久不是一个问题,重点在于大家已为这些空间赋予意义,“例如雨伞运动,把遮到𠵱家都系有象彻性意义,同样道理,就算日后清走晒,大家都仲会记得连侬隧道。”黄指出,连侬墙的创作形式没有固定、长久的地方,正是其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