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宇|让讨论回归事实——关于荔枝角收押所重建项目
荔枝角收押所重建项目去年11月在立法会工务小组审议时,一度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一些声音对保安局这项预期耗资超过50亿元的工程提出极为严厉的质疑。面对项目所引起的争议,保安局及惩教署很快安排立法会议员前往荔枝角收押所进行深度的实地考察,逐个设施介绍现有处所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运作。荔枝角收押所的项目拨款申请将在周五(1月12日)重返立法会,申请财委会的最后批准。作为立法会议员,针对引起争议的公共开支项目,自然有责任将实地考察的所见所想和社会大众分享,以供参考和监督。
来稿作者:张欣宇
荔枝角收押所重建项目造价不菲,是客观事实。总结社会上的争议声音,笔者认为,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支持,有必要厘清两大问题:首先,这项设施在功能上到底有否需要重建?其次,倘若确有需要重建,造价不菲的原因又是否因为建筑设计过于奢华?
是否有需要重建?
荔枝角收押所建于1977年,经过近50年的满载运作,设施陈旧自是可想而知。走进荔枝角收押所,随处可见墙身石屎剥落、绣水横流的情况,简直可以称得上“残破”,一度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电视剧民国时期监狱的错觉。笔者当时不禁向身边的惩教人员询问,有些设施显然是年久失修,是否存在维修保养部门失职的情况。但得到答复后也随即理解,荔枝角收押所长期处于还押在囚人士爆满的情况,不少囚室甚至需要“朝行晚拆”:每日白天作为更生教育的功能室,夜晚便铺床改回囚房。因此,收押所始终无法展开有效的修葺,而部分老旧的结构及喉管,技术上也已经无法修复。
设施老旧尚未是荔枝角收押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更大的问题在于,荔枝角收押所现有约三分一的囚室是在18年前,由惩教人员宿舍改建而来。这些改建的囚室被称为“附翼”,尽管经过改建,但宿舍和监狱设施在建筑设计上始终存在巨大差异,导致附翼存在许多先天硬伤:例如其使用的升降机,本为住宅客用设计,未曾考虑监狱保安所需,导致当值的惩教人员长期需要单独和十余名在囚人士“共处一lift”,对惩教人员产生巨大的身心压力和保安风险;而其风火水电等楼宇设备,也无法承受长年累月的监狱运作高强度容量。翻查过往资料,每年荔枝角收押所平均因水管渗漏及渠管淤塞的维修就达到过千宗之巨,当中大部分就源自附翼设施。
因此,政府提出将荔枝角收押所附翼重建,确实是有实际需要,甚至可以说具有迫切需要。而从专业角度,重建比修复也远具技术可行性和效益。
不菲的造价是否因为奢华设计?
厘清了根本性的功能需求问题,需要审视的下一个问题就是:重建工程不菲的造价,是否源于设计上过于奢华。笔者过去一年曾因公务探访跟进个案,去过港九新界各区不同的一些惩教设施,对监狱环境算是颇为熟悉。既是监狱,自然不会有什么太过舒适的环境和体验,简而言之,笔者曾去过的所有惩教设施,均予人感觉朴素甚至陈旧。因此,在“豪华五星级监狱”的指控浮现之初,笔者就对如此说法持有相当大的怀疑:难道我们真的会独树一帜,兴建一所和全港其他监狱都大不同的豪华设施?
经过事后查证,笔者发现坊间很多说法均偏离事实甚远:例如,所谓“不惜工本兴建教堂和清真寺”,实质不过是一间供不同宗教信仰在囚人士共用的多功能房间。现场可见,几乎可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并且在非宗教用途时,亦会转做教学等其他功用;又例如,重建项目计划加建不少各类探访室,也被称为对在囚人士“太好服侍”。但事实上,由于荔枝角收押所的功能性质,在该处所的在囚人士绝大多数属于尚未定罪,按规定可以有更频密的亲友探访机会,而因他们的司法程序尚在进行当中,也自然会需要更多的律师或警方等部门的公务探访。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香港各类惩教处所的探访设施整体上长年处于不足的情况,即使以立法会议员的公职身份进行个案跟进和公务探访时,也因为公务探访室用量总是爆满,每次均只能使用开放式的亲友探访室,情况十分不理想。因此,利用重建机遇,提供更多的探访空间,绝非“慷慨”,只是事实所需。
莫让情绪凌驾事实
政府的公共开支,当然值得社会关心,对具体项目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批评也是理所当然。但是经历过香港这几年的风雨,反而令笔者养成一个习惯:越是群情汹涌之时,越需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荔枝角收押所的案例,因为公帑开支确实巨大,且涉及对象是在囚人士,属于当前社会风气下的“边缘群体”,更易成为情绪煽动乃至政治操弄的绝佳载体。君不见,在风向被带起之后,很快就有人批评负责项目的特区官员是“优待囚犯”,是“在体制内的死心不息的潜伏者”,并建议要对相关官员以“软破坏”的高度进行打击。如斯手法,和过往一些人动辄将香港社会存在的大小问题全部归结于中港矛盾,简直如出一辙。脱离事实的指控很容易吸引眼球,甚至让人大呼过瘾,但会对社会造成深远的伤害甚至危险,绝不能再任之肆虐,甚至演变成某种“政治正确”,否则所有香港市民将一齐埋单。
最后,笔者亦想指出,香港工程整体上造价之昂贵、耗时之长,确实已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从情绪甚或政治上针对个别项目,而是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认真审视整个工务工程体系,深入进行改革,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将重点推动的工作方向之一。
作者张欣宇是立法会(新界北)议员、香港新方向成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