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完善紧急警示系统的三个建议
在较早前的立法会会议上,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回应议员质询时表示:“如果安装了天文台手机应用程式,会即时收到有关通知。将来紧急的预报,我相信会用在大家平时不太关心的情况,例如特大地震或海啸等” 。相关言论旋即引起热议,成为互联网热话,也让许多议员感到诧异,纷纷对政府之前耗资近1.5亿元创建的紧急警示系统提出质疑,认为相关系统的购置是浪费公帑,毫无效益可言。
来稿作者:邝卓睿
观察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首都领地、土耳其、美国等地,都创建了类似的紧急警示系统,用于发布山火、水浸、暴风雨、夏季雷暴等警报,而不仅仅等到发生特大地震或海啸时才发出紧急警示。实际上,特大地震或海啸在香港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如果我们只关注那些平时不太引人关注的情况,或者只需要市民下载天文台手机应用程式,根据这种逻辑发展下去,环境及生态局需要深思为何需要购置紧急警示系统,因为即使在特大地震或海啸发生时,只要有天文台手机应用程式和香港政府一站通,就可以接收或查阅所有紧急预报,完全不需要花费如此庞大的公帑来购置紧急警示系统。
政府亦需意识到,并非每个香港居民都拥有智能手机,也不是每个人都已安装了天文台的手机应用程式。在发生灾害或突发情况时,那些没有智能手机或未下载天文台应用程式的市民可能无法及时获取相关讯息。此外,之前发生的突发事件或水浸情况已经显示,即使是来港旅游或在港停留的国际游客,也不一定了解最新发展情况,更别说他们是否已下载了天文台的手机应用程式。
因此,政府需要重新考虑紧急警示系统的覆盖范围,并寻求有效的方法将紧急警示系统与社群治理平台、媒体、新闻讯息释出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和完善香港在紧急警示、防灾和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这样可以确保更多的市民,包括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人,都能及时获取重要讯息,提高整个社群的应对灾害和紧急情况的能力,同时也确保国际游客能够获得必要的讯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单就紧急警示系统方面,香港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提供可供香港参考的方式,以充分发挥紧急警示系统的功能,甚至提升香港整体发展,成为国际防灾和快速应变的典范。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以下三项建议,供政府参考:
建议一:提高公众和政府部门对紧急警示系统的认识
为了充分发挥紧急警示系统的功能,首要步骤是提高公众和政府部门对这一系统的认识。这可以透过教育、宣传活动和工作坊实现。政府可以积极宣传这一系统,向市民解释其优势,并鼓励他们参与社群推广工作,以便市民了解紧急警示系统的功能、效益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透过宣传活动和咨询工作,了解民众对紧急警示系统的误解、期望和建议,以最佳化现有的紧急警示系统,提供更优质和全面的紧急警示服务。
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训工作人员,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运用紧急警示系统,提高应对灾害或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参考澳大利亚、美国和土耳其的做法,与大学合作,为相关政府人员提供专业进修课程,让他们了解如何充分利用紧急警示系统,以及了解这种系统的潜力和对社群发展的影响,进而有效地推动有关教育和宣传工作,造福广大市民。
建议二:改进系统功能,不再局限于地震和海啸
笔者建议政府应扩充套件紧急警示系统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地震和海啸的预警,还应包括更多自然灾害,如台风、山火、水浸、排洪和暴风雨等,甚至参考澳大利亚首都领地的做法,将一些重要的安全风险纳入考虑,例如恐怖袭击、对社群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失踪人士或通缉犯等。这样的扩充将使公众更容易接收有关不同灾害风险和安全威胁的警示,并有助于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降低潜在的损害。
建议三:增强社群参与,完善社群治理体系
为了确保紧急警示系统的成功运作,笔者认为社群参与至关重要。政府应要求关爱队、分割槽委员会、地区防火委员会、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区议会等不同单位参与社群防灾和备灾工作,以共同创建强大的社群治理体系。这可以透过举办培训工作坊、创建民众反馈机制等方式实现。同时,政府应确保紧急警示系统的可持续性,通过咨询论坛和立法会事务委员会会议,聆听各界代表和市民的意见,不断改进系统,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和需求。
总之,紧急警示系统在灾害预警和应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国家安全、社群安全和反恐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绝非只用于特大地震或海啸发生时才使用。笔者认为透过提高认识、扩充套件功能和促进社群参与,香港才可以提高社群的安全性及增强政府的备灾能力,从而减少灾害或袭击可能造成的损害,保护市民的生命和财产。环境及生态局更应认真反思,严肃考虑添马舰内外的建议,以完善香港的紧急警示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典范。政府还可以借助这些功能和经验,将香港的紧急警示系统和文化分享给国内外所有政府,以促进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提升香港的国际地位。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曾在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工作。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