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香港需要多元人才政策
过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香港透过高地价政策以及结合中国经济起飞,累积了很多财富。回归之后,虽然香港经历过沙士(SARS),经历过金融风暴,经历过负资产、经济下滑,但2019年财政储备仍有34,204亿港元 ,于全球219个国家及地区中排行第八。中国古语有云︰“财多身子弱”,香港政府储备多但管治就衰弱了,“财多管治弱”。
香港虽然有资金但不懂培养人才。香港政府计划发展创科产业,但经历创科泡沫和2000科网泡沫爆破之后,基本上香港没有发展什么产业。因为香港是地产型经济,赚金融地产的“方便钱”,反观创科项目是“赚辛苦钱”,需要很多人才、资金和时间去钻研。如何培养人才?对于有钱人来说,买人才是最直接快捷的方法。
香港政府是以“量”带动经济发展。政府拥有大量财富,没有像新加坡一样精打细算去运用资源。回归之后,香港政府的公共工程不断超支,例如沙中线铁路、中环湾仔绕道、高速铁路香港段,西九文化区等都变成超支工程。
香港过去“划鬼脚”式管治,有时候被当作“楝笃笑”的材料,真的可以很荒诞。例如一辆食物车可能涉及十多个政府部门︰机电署、食环署、运输署等。食物车政策的失败,就是反映香港政府的失败,连一辆食物车都做不好。而食物车正正就是创造旅游资源和人才的实验室和试验场。你去泰国、台湾、日本看看,很多夜市和街头美食,成功吸引外国旅客,创造了大量资源和人才。
超支基本上已经成为香港政府的常态,大量资源花费在大型基建工程,但软件工程,例如人才培训方面,就只是花钱办研讨会和讲座、花钱去争取英美大学排名。大学颁发更多学位,以为学位多就等于人才多,而没有详细研究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香港若要发展创科,经济转型,需要怎样的人才?香港教育政策、考试制度基本上只是为医生而设,医生成为了制度的最高目标。其他做不到医生的学生,就可能当律师、工程师、会计师。一路数下去,教师、社工、技工、艺术家,这些都是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失败者”。政府推动各种形式的培训计划,例如“展翅青见计划”、“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都是短期计划。政府对于孕育人才的概念,就是投放一些资金安排课程给年轻人。两三年之后,待他们不再是年轻人,政府的责任便完成了。什么教育课程可以成为政府的资助课程,本身也是一个学问。课程要配合政府口号的需要。持续进修基金课程和和整体社会发展有没有直接关系?
政府有很多计划,像“就业展才能计划”、“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这些计划能够培养什么人才呢?现在各行各业都叫苦连天,就是招聘不到足够愿意长期工作和有能力的人手。于是乎企业自设学院,例如港铁学院。还有一些行业自身做人才培训,例如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和金融学。
那么负责培训本地技工的职业训练局(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在做什么呢?原来,职训局也要开设更多学位,认为有学位就等于有人才。
2023/24年度财政预算案,教育经常开支为1,040亿元。教育花了那么多钱,但是香港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政府只有津贴式的学卷制,没有正规的幼儿教育。试问不重视幼儿教育的教育政策,又怎会是一个重视人才质素的教育呢?“赢在起跑线”应该是这个意思,先进国家对幼儿教育就非常重视。
香港自幼儿教育开始,就把它变成一种消费,父母花很多钱让子女参加Playgroup(学前游戏小组)、报读国际幼稚园,学写字而不是学思考,学乐器而不是学创意,扮大人说话而不是学习了解自己身体和外在世界的关系。
香港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教育政策有哪些“特色”?第一,只关注西方英美的国际排名;第二,将技工训练“学位化”,着重学术而轻视技能科目,歧视技工,令技工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第三,中学文凭考试(DSE)一试定生死,大学以成绩为收生绝对标准,没有多元的弹性的取录准则;第四,没有艺术、设计和体育相关的中学,以前有一些技工相关的工业学校,例如1961年创校的九龙工业学校,但因应1997年中学教育改革,该校已转为文法中学。现在香港所有学生都只是为了应付文凭考试,而大部分考生都成为牺牲者,每年有几多个学生可以考入医科? 2022年中学文凭考试有五万名考生,当中只有五百多位成为医科学生。
现在的中学课程不是为培养多元人才而设。人才有很多种,有些适合做专业人士,有些则适合做技工。例如日本实行多元的人才政策,既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些精英大学,也有很多由大企业直接开办与技工技能相关的职业训练学校。而且日本着重“师徒制”,例如在日本做音响学徒,你需要入音响公司或电视台“跟师傅”的一种师徒制。而香港现在完全把师徒制消灭,以前香港某些行业曾经训练出很多技工︰霓虹灯师傅、西装师傅、钟表师傅、汽车维修师傅等。饮食业、首饰制造业、木工水电也都是师徒制。现在师傅关系被消灭,变成一个服务关系,学生交了学费,老师就要服务学生,令学生满意。所以人才出现断层,后继无人。香港政府以为有钱便什么都可以买到,买人才、抢人才,不需要人才政策,这是回归之后累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政府的持续进修基金,为每位合资格人士提供25,000元的资助报读合资格课程。有些人用利用进修基金学习驾驶车辆,但考获驾驶执照后,多少人会投身入物流业、运输业?做货车司机、小巴司机、的士司机、旅游车司机?政府有否统计这些就职数据呢?政府盲目地补贴这些所谓进修,究竟学员进修之后,能否提升香港人的竞争力?走高质量发展?政府不应将资金像“仙女散花”般乱投,要集中精力,在不同行业,技工也好、服务业也好,培养出精英。香港表面上好像着重精英主义,但其实是非常之平庸和不懂得如何培养精英。
新政府换届后,突然间变得很急,迫切地要“抢人才”,要输入很多外地人才。那么香港这733万人口里没有人才吗?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有以下的建议︰
第一,劳工署现在负责的职业训练计划,应该由雇主主导,而不是这些派钱式课程培训。
第二,劳工署应该和业界,尤其是政府重视的创科业和旅游业等,设立一个的“人大才数据库”,并由劳工署负责统筹。
第三,劳工署应该提升为“劳工及职业署”,负责与业界对口,设立整体的就业培训政策。
第四,教育局辖下的职训局与及各家大学,应该要有一个比较系统性的分工。例如香港大学已变成一个教育集团,衍生成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国际学校、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保良局何鸿燊社区书院等,一间大学分支成几间大专学院,是否有效能?
第五,大学和VTC应该主动摆脱目前的联招“金刚箍”,大学大专应获赋予更多自主权,决定怎样的收生标准,而不再是统一联招。各间大学应发展自己特色,并应学习日本和内地,大学和企业和政府部门直接合作,研究人力资源、运输、电子商贸等项目,很多原本外判给外国公司的研究项目,便可节省资源,交由学术机构联同企业负责,引进更新想法和技能。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