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M+改革:文化自立自信与文化安全
M+博物馆自2021年11月开幕至今,博物馆定位由原来以香港视觉文化为本,被扭曲为目前的西方当代艺术模式。这是一个关乎香港长期文化安全与文化发展问题。香港要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必须建立文化自主、自立和自信的管理体制。
M+耗资百亿港元,作为香港投资最巨大的博物馆,它需要一个有中国底气的国际本位。M+开馆以来,无论展览、策展质素与及策略,都是依循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的模式。例如,M+最具争议性的地方是购入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的当代艺术购藏,M+官网说希克的藏品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但这个收藏和香港有什么关系?M+是否真的令香港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西方本位的当代艺术只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而现在M+就是以西方本位当代艺术独占了视觉文化的话语权。什么是视觉文化?当初立法会拨款的时候,已经很清楚说明包括四个范畴:设计、流行文化、电视电影以及水墨。虽然M+有着这样的分类,但是策展的团队大多数都是由英美当代艺术制度培训出来的,他们的学术和工作背景完全缺乏香港和亚洲本位的视觉文化背景。
什么是有亚洲本位的视觉文化视野?2022年大馆举办了一个关于亚洲性别文化的展览︰“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 III”,就是香港和全球首个以“LGBTQ+”为题的大型展览。展览找来六十多位来自亚洲的艺术家,以艺术作品介绍亚洲不同地区的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状况,透过艺术去了解亚洲人如何看待身体和性别等议题。这是一个接近视觉文化的展览。
反观现在的M+,展藏基本上就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和伦敦Tate Modern的结合翻版,完全没有亚洲特色。用一千五百万元购入的东京一个寿司吧,已经是一个国际奇闻。当香港本地艺术家找不到空间展览作品、找不到足够资源创作和发展的时候,政府竟然容许西九文化区如此使用公帑,本身就需要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调研的意思就是透过调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分析M+的问题,首先,负责策展的团队对亚洲并没有深度的了解,由馆长至策展团队,对亚洲文化理解薄弱。而且研究能力有限,馆长华安雅(Suhanya Raffel)来自澳大利亚,她没有发表关于亚洲和香港视觉文化的论文和分析。
香港投资兴建一座大型博物馆,原本的目标是宏扬香港视觉文化特色,现在变成了什么呢?要营造文化安全,需要建立文化自主、自立和自信。自主自立不是排外,而是当推动国际化的时候,会透过双年展或专题的模式,邀请国际策展人策展,透过策展过程让本地策展人学习如何策展,从而建立自身的策展团队。新加坡、台湾、韩国和日本均已设立自身的策展团队,唯独是香港仍然是依靠外援,“买外国名牌”,这种做法是否恰当?能够长远发展本地艺术吗?它只是一个“一夜情式”的短线做法。香港需要的是建立有实力的策展团队。
如何改革M+,让它更符合文化自主自立文化安全,更符合文化多元发展?文化发展必需建基在文化安全之上,但让如何做?其实Uli Sigg的购藏里有一些重要的作品,藏品所属的那个年代(1972 至 2012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萌芽阶段。那个年代很多驻中国的欧洲国家大使均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出很大的支援。
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策展当代艺术品,需要找真正的当代艺术专家负责,我认为Uli Sigg的藏品就应该开放给中国内地有份量的策展人策展,例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或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他们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策展和研究的翘楚。邀请他们来M+坐阵,开设一个中国当代艺术馆,正正经经切切实实地去策展中国当代艺术,而不是目前当走进Uli Sigg藏品场馆里面,赫然出现一大堆毛主席的画像,没有解释,没有说明,像行为艺术一样也没有解说。参观者看到一头雾水,反映了策展人的水平极低,根本对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没有理解。
中国当代艺术和改革开放是紧扣关系的,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了当时社会因应改革开放作出的回应和对话,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不应该被收藏家Uli Sigg一家独大。所以M+要改革,应该把Uli Sigg的藏品和其他收藏交给真正中国当代艺术专家去策展。香港也有一些收藏策展家,例如策展“后89中国新艺术”的张颂仁先生,也是不可多得的专家。
说到底,最重要的是培养香港策展人有中国与世界视野。培养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内地已培育出一些年轻的策展人。若果M+不改革,它只会沦为个高级名牌消费品的宣传机器。“草间弥生回顾展览”为名牌手袋促销,已说明一切。若果西九文化区变成了为外国名牌消费品服务的文化区,它如何能贴地?如何能接地气?这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文化安全问题。
解决文化安全问题,必需要多元。而多元需要建基于知识基础,需要intellectual(知性)论述,因为当代艺术的核心就是批评艺术投资。现在当代艺术被艺术投资骑劫了。当代艺术本身只变成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失去了互动的能力。而M+馆内的消费,都不是普通市民可以支付的水平,M+的那几间商店,完全是被西方几家出版商所控制,货品并不多元也并不亚洲口味,关于亚洲文化的商品严重不足。
面积庞大的M+博物馆现在是一个浪费。当香港很多资深和功力深厚的艺术家都在四处寻找空间展览的时候,M+是否应该开放,变成一个真正视觉艺术馆,举办一些长期性的展览,深入浅出去介绍艺术和视觉文化?
建立文化安全先要建立软实力,建立软实力需要人才和团队,而策展人就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构成。有好的艺术家,也需要有认识艺术、欣赏艺术的策展人去配合,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成功。所以,如果M+不改革,香港很难成为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它只是一个西方操控的艺术投资市场。
发展艺术最重要就是创造和影响艺术论述,才能有创造市场的能力和价值。现在M+的做法是把自身的场地变成西方艺术主场,而香港失去了影响西方艺术的可能性。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交流”是互相影响,如果只是单一受西方影响,又如何称得上交流?
M+应该进行以下的改革︰第一,根据Uli Sigg的藏品扩大并设立一个中国当代艺术馆,由深度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地和国际专家,组成一个策展团队,其定位是透过中国当代艺术认识中国当代社会。
第二,建立M+香港本位策展团队。是否应该复办香港双年展?或者推出一个全新的香港视觉文化艺术双年展,也可以学习柏林双年展或者威尼斯双年展的做法。另一个参考是新加坡艺术周(Singapore Art Week),举行展览、艺文讨论会和工作坊等。
第三,M+应该研究如何走进社区,在十八区进行不同类型的社区创作和展示,将视觉艺术普及化,接触更多市民。
第四,应该为视觉文化做研究,集合研究香港视觉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专家,组成一个团队。例如对香港进行一系列性研究的策划,为张国荣、梅艳芳、李小龙等流行文化代表性人物进行系统性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娱乐文化方面,应该以漫画、电视、电影、流行曲等香港文化强项为核心;设计方面,应该有“香港设计史”的研究计划。
M+现在这个团队并不理想,需要重新构思,如何组队?如何去做?不是排外,而是要找合适的专家、有心的专家、有能力的专家去负责。现在M+团队,馆长是澳大利亚的Suhanya Raffel女士,副总监及总策展人是来自韩国的郑道炼先生,看不出他们对香港艺术发展有什么积极的进言和建议,也看不到真的为香港开拓艺术观众市场。他们策展的博物馆,由场馆展览、布置、设施、以至商店的管理和经营,都缺乏本地特色。餐饮的价格非常离地,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总而言之,M+必须要有系统地进行改革,重新调整策展方向,孕育本地艺术家和策展团队,宏扬香港视觉文化,方能实践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