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日本“不生育税”政策的争议与反思
来稿作者:李冠儒
2025年4月,日本提出新的《儿童保育支援法》,其中一项引发广泛讨论的政策,是拟自2026年4月开始征收“不生育税”。为了解年轻人的看法,思哲研究所早前邀请了12名来自香港、日本、南韩、新加坡大学的毕业生,在线上研讨“不生育税”。
中日主流媒体将“不生育税”形容为“单身税”(独身税),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未生育的非单身成年人也会被征税。日本政府因此批评民间“单身税”的说法,强调税金会被用来解决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问题。具体税额会根据收入和时间渐进调整,例如年收入不足200万日元,未生育的日本人在2026年、27及28年分别要月付200、250及350日元——约为两瓶可乐的钱;而年收入高达1000万日元,则要月缴1000、1350、1650日元。
不过,日本社会普遍不支持“不生育税”,不少网民抱怨税额过高或者对自己不公平。笔者曾就此与中日韩三国的社会学及经济学教授进行讨论,他们无一例外认为政策不合理,因为必然引起民怨,比顶着财赤压力提供生育补贴更差。有教授甚至直言:“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还不如讨论为什么日本政府会出这样的坏主意”。然而,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呢?4月中旬,思哲研究所邀请了来自香港大学(HKU)、东京大学(UTokyo)、早稻田大学(Waseda)、国际基督教大学(ICU)、国立首尔大学(SNU)及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12名22-35岁的本地毕业生,一同参与“不生育税”的线上研讨会。
首先,与会毕业生认为,在经济压力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政府不应将生育责任转嫁给个人尤其是年轻人。例如SNU女生指出,相比过去而言,当前的“生育成本大幅上升,年轻人已难以负担,中老年人坐享时代红利”,此时再向青年征收“不生育税”是雪上加霜。她强调真正的公平政策“应多针对中老年人征税。大家收一样的税,只不过是平等,而非公平;应补贴年轻人的生育成本,而非让年轻人承担更多压力。”HKU女生更直言,“不生育税”正是东亚许多国家出现“银发政治”的体现——老年人通过政策绑架年轻人的利益,“实际上进一步加剧了代际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
其次,以“不生育税”支持“儿童与育儿支援金”的政策逻辑被质疑“欠缺透明度”。HKU与UTokyo的男生均指出,倘若政府未能更仔细地说明税收用途,那么该笔资金可能沦为“黑金”,尤其是自民党内部已有许多贪腐个案,“收如此具争议性的税,恐怕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所有毕业生都认为,日本政府应明确有关“不生育税”要如何与刺激生育的政策捆绑,并对民众证明确实能够缓解人口老化等问题,否则不能服众。
值得注意的是,SNU女生曾提出,日本青年若不愿意交“不生育税”,大可离开日本以示抗议。有关说法令部分日本与会者感到冒犯。Waseda女生认为,许多日本人发自内心地觉得日本是最好的国家,不愿离开;而日本人之所以对“不生育税”感到不满,更多是针对日本当权政府而非日本这个国家,是日本政府使得他们只能被动承受这项税收,而一般民众毫无选择权。Waseda男生则点了点头并打趣地说了一句:“这不就有理由申请护照了!”(注:根据外务省的数据,只有17%日本人持有效护照。)
与会女性对“不生育税”的反对声音尤为强烈。她们指出,生育的时间成本与身体负担主要由女性承担,质疑这项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女性的权益与需求。此外,ICU女生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宗教信仰而不生育的女性,是否应豁免“不生育税”?她担心:“这可能涉及对部分信徒的歧视。”
在默认“不生育税”将要在日本落实的前提下,与会者提出了多项补足方案。例如HKU女生建议日本政府积极考虑“多生多补”的机制鼓励生育;ICU男生则主张生育后应返还部分或全部“不生育税”,以赋予政策更强的激励性。这些方案虽未能完全解决公平性问题,但与会者都认同“有总比没有好”。
值得注意的是,与会者普遍建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多听取年轻人的声音。HKU男生指出,议会中缺乏青年代表,“会导致政府的政策显得没有同理心。事实上,该税收不得民心”;他因而质疑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会加剧年轻人的无力感,进一步减少他们的社会政治参与。UTokyo男生也认同,若总务省等日本政府部门有认真调研:“或许不会推出如此不受欢迎的税。”
总体而言,无论是与会者还是此前咨询过的教授们,都判断日本“不生育税”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公平性与年轻人的实际需求。他们质疑,与其通过征税这种必然引起民怨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日本政府更应考虑如何改善青年生育的环境及降低生育成本。当然,上述知名院校的毕业生收入较平均值高,而且是在都能讲英语的情况下同场讨论,其意见只属大专学历人士的一家之言。彼时我们还在讨论有关政策尚未正式落实,说不定日本政府在参考社会意见后会“急刹车”。可距离研讨会已过2个月,目前尚没有看到明显的改良迹象。
本案例反映,制定政策的过程必须透明、包容,应尽可能将政策逻辑清楚地展示给市民,尤其是生育话题上的关键持份者——年轻人,否则难以称得上是符合民情的政策。
作者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务教育总监李冠儒。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