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远|北部都会区发展下的居民安置困境:发展不应以牺牲为代价
近日,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北部都会区”作为未来核心发展计划,该计划横跨元朗、屯门、北区等地,占地相当于香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预计容纳250万人口。在北部都会区的官方网页上,虽展示全面发展蓝图,涵盖基础建设、交通规划、自然保育、可持续发展、片区规划、生态旅游及落实模式等内容。然而,从网页首项资讯至末项详情,均未载明任何关于收地、安置及赔偿的完善规划方案。
政府强制要求居民提交十多年前的住址证明以确认安置资格,此规定与乡村生活现实严重脱节。长期以来,乡村地区邮递服务异常不稳,大量村民因实际通讯需求,历来采用亲友地址作为联络依据,此为当地社群普遍接受的常态做法。然而,当局无视此客观现实,坚持以早期官方文件作为唯一认证标准,导致合资格居民陷入制度性困境。
僵化地址证明要求漠视乡村现实
具体而言,村民普遍反映要求提供十多年前的住址证明实属“近乎冇可能”:乡村邮件派送长期存在系统性缺陷,多数居民惯用亲属居所作为通讯地址;更甚者,早年文件在潮湿环境中难以保存。这种脱离实情的行政要求,不仅令世代居住者面临丧失安置权风险,更暴露政策设计中人性化考量的根本缺失。
政府部门在清拆及安置过程中持续未能提供明确实施时间表,被批采取“见步行步”态度,既无具体规划步骤,亦无法向村民清晰交代进程安排。此种不透明处理模式导致受影响居民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居民反映当局无法清楚说明清拆及安置时间框架,部门仅以模糊态度应对。缺乏阶段性规划使村民难以安排搬迁与生计转型,尤其对长者及弱势家庭造成严重困扰。
沟通断裂与时程模糊加剧民困
同时,官方沟通机制形同虚设:居民联络相关部门时面临电话无人接听、回复模糊不清等问题,形成“投诉无门”困境。具体情况包括部门电话长期无人接听;即便接通也无法提供明确答复;缺乏专责人员跟进个案。村民显示多次尝试联络未果,凸显制度性沟通缺失,此种断裂直接加剧官民矛盾。
现行安置政策对土地作业者的生计需求呈现系统性忽略。政府未针对小型工场、家庭作坊及农户等经营者制定任何安置计划或业务重置支援方案,导致长期在地作业的居民被迫终结营运。此种政策真空不仅造成个体生计骤失,更切断了本土产业链的延续性。数十年累积的手工技艺、微型经济生态及社区生产网络,在缺乏过渡机制下面临不可逆的断裂。
经济活动与宠物安置遭严重忽视
宠物安置问题更暴露政策的人性化缺失。近千只由居民饲养的猫狗等伴侣动物,因未被纳入安置考量而面临集体遗弃危机。这些动物对村民而言远超财产定义,家庭将其作为成员看待,这种对居民情感需求的忽视,反映出政策制定过程中人性化考量的不足。
面对北部都会区发展引发的居民安置争议,政府应采取主动作为,摒弃回避态度。若现行政策确有依据,当局须公开完整决策逻辑;若存在疏漏,则应立即修正过往缺失,恢复以居民权益为核心的处理原则。
具体而言,政府须在土地开发规划初期制定清晰时间表与赔偿标准,涵盖搬迁流程、临时居所配置、作业空间重置等实质安排,并向受影响居民全面解说。同时设立专责社工团队,主动接触居民提供政策指引,针对特殊个案(如文件补办困难、长者及弱势家庭需求)建立恩恤机制,并确保所有查询于72小时内获得实质回复。更重要的是废除僵化标准,透过个案评估机制灵活处理差异化需求:为作业场域经营者制定产业延续方案,将宠物安置正式纳入补偿条款,并按实际困境提供针对性支援。
作为主导重大发展项目的决策机关,政府应以身作则展现较过往更高标准的施政透明度。当局必须正视当前安置制度引发的社会矛盾,以具体行动重建官民互信。唯有将“以人为本”原则贯穿政策设计与执行全过程,方能真正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承诺。
作者狄志远是立法会议员、新思维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