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街道的殖民痕迹应一改了之吗?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龙子明

英国殖民管治香港时期,喜以人物作为街道名字,今时今日不少巿区主要道路都是昔日港督的名字,例如轩尼诗道、弥敦道、漆咸道等,也有部分街名来自昔日官员、社会精英、英国或在港外籍名人,例如中环一带的遮打道、干诺道(东)(西)、毕打街等;九龙么地道、佐敦道等。

铜锣湾一带的街道名,更与渣甸洋行(即怡和洋行)关系密切,英占时期,渣甸洋行买下东角即现今铜锣湾一带的大幅地皮,建立仓库和码头,次年更将总部由广州迁往香港,现时铜锣湾区内的勿地臣街、百德新街、敬诚街等,街名都是源于渣甸洋行的高层大班。
 以上提及的街道名和故事,仅为小部分例子,香港街道名字的由来,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香港这个社会的时代变迁。因此,要是希望认识香港城市和各区发展的历史,认识街道名字会是一个不错的入门引子。

香港街道上遗留的殖民时代名称与标记,非应简单“一改了之”。这些印记是城市发展不可切割的肌理,更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保留这些痕迹,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真正强大的文化无需通过抹除历史来证明自身。包容地承认殖民历史阶段的存在,体现的是从容面对历史起伏的成熟心态。刻意抹除反而显露不安,坦然保留方显气度。

这些历史痕迹更承载著深刻的教育价值。 路牌与建筑成为具象化的历史课堂,让市民与访客直观触碰香港从中西碰撞到回归祖国的沧桑历程。抹去它们,等于拆解了城市记忆的载体,切断年轻一代认识本土复杂身世的线索。因此,让殖民痕迹留在街道,正是以最大的文化自信接纳历史全貌。它们无声诉说著过去,也时刻提醒我们珍视当下来之不易的自主发展。地名承载著集体的记忆,正视历史方能在前行中铸就真正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厚度。

有立法会议员近日在审议文化政策议案时,再次提出“地名去殖化”主张,要求全面检讨维多利亚公园、皇后大道等具殖民色彩的名称,称这些地名美化了“港英瑕疵”,然而,这一激烈主张在政圈应者寥寥,连建制派同侪也普遍沉默或反对。

直面殖民屈辱 彰显“一国两制”珍贵

究其原因,香港社会对殖民符号的认知已超越简单的政治批判。殖民历史地名是“香港特色的一部分”,抹去痕迹反损害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性。中央回归前后均主张“尽量不变”,避免无谓争议;且改名工程牵涉全港数千道路、建筑,行政成本高昂,实际效益却有限。更现实的考量在于,这些殖民遗存已成为香港文旅资产——旧油麻地警署的殖民建筑风格、麦当当道路牌的网红效应,恰恰是吸引游客的“打卡”元素。保留历史痕迹,方显文化自信与教育深意,与其纠缠于是否殖民地,不如向前迈步,尊重历史,尊重人文精神,尊重法治,齐心协力让香港发展得更好,让港人生活得比过去更自由自在,从而走出殖民地统治的阴影。

与其耗费资源消除历史痕迹,不如将之转化为国民教育载体。直面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方能彰显“一国两制”的珍贵。当维园以回归庆典和熊猫装置覆盖殖民记忆时,已印证地名争议的出路在于叠加新符号,非简单更替。香港的地名争议终须在文化自信与历史务实间寻得平衡,记忆不靠涂抹改写,而在如何诠释。

有关维园等具殖民色彩地名是否需更名的讨论,认为“毋须太过火”的观点颇具启发性。承认香港在“一国两制”和爱国者治港下的稳定局面,为理性看待历史遗存提供了前提。强调殖民痕迹是“民族屈辱的见证”而非“恋殖”对象,将其定位为进行“痛定思痛”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阐述保留这些“符号”如何能更生动、深刻地让人铭记历史、激发爱国情怀,比单纯抹去更有意义。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元包容的文化魅力,自信地保留历史层次正是“一国两制”优势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吸引力(尤其对旅游业)。以从容智慧看待历史痕迹,将其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资产,此举本身即是强大文化自信的证明。

历史痕迹无需惧怕 展现从容文化自信

诚然,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爱国者治港原则牢固确立的当下,香港已拥有前所未有的制度自信与文化底气。此时若执意抹去所有殖民印记,不仅可能“过犹不及”,更可能错失历史赋予的独特教育契机。

殖民地路名、地名,本身即是刻在土地上的历史见证。它们并非对殖民时期的缅怀,而是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积贫积弱的无声证言。正如汇丰银行虽源于殖民时代,却能在新时代转化为服务香港的金融力量;保留这些历史符号,恰是提醒港人乃至国人“痛定思痛”、牢记列强侵略史的生动教材。它们的存在,让抽象的国耻变得具体可感,更能激发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活力在于其相容并蓄的文化魅力。“一国两制”赋予香港的独特优势,正应体现在对多元历史层次的理解与包容上。展现这种文化厚度与自信,非但无损国家主权,反而能凸显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增强对内地及国际旅客的吸引力。历史的痕迹无需惧怕,善用之,则可化为凝聚认同、面向未来的宝贵财富。展现这份从容与智慧,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承认香港在“一国两制”和爱国者治港下的稳定局面,为理性看待历史遗存提供了前提。强调殖民痕迹是“民族屈辱的见证”而非“恋殖”对象,将其定位为进行“痛定思痛”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阐述保留这些“符号”如何能更生动、深刻地让人铭记历史、激发爱国情怀,比单纯抹去更有意义。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元包容的文化魅力,自信地保留历史层次正是“一国两制”优势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吸引力(尤其对旅游业)。以从容智慧看待历史痕迹,将其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资产,此举本身即是强大文化自信的证明。

作者龙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兼永远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