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发展香港成为大中华地区的高端消费中心
来稿作者:林子淦
香港的经济结构长期依赖“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贸易及物流业,以及专业服务与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然而,近年来,旅游业和贸易及物流业正面临周边城市崛起和中美博弈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一方面,深圳、广州、上海等内地城市的国际航线增加、免税政策优化、网红经济效应浮现,分流了部分香港的旅游和购物需求;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重组和贸易保护主义擡头,使得香港作为转口贸易枢纽的地位受到冲击。
相比之下,金融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仍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尤其是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长,即将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十四五”规划确立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如“国际金融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等,均围绕高端服务业展开,这既符合香港的资源禀赋,也为其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些高端服务业虽能创造高附加值,但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因此,香港亟需探索一条既能依托现有优势,又能广泛惠及本地经济的新路径——打造大中华地区的高端消费中心。
高端服务业奠定基础,但需拓展消费经济
香港凭借普通法体系、自由市场环境及国际化人才储备,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例如,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在2024年已超过9万亿港元,距离瑞士仅一步之遥。然而,高端服务业的特点是附加值高但就业密集度低,无法像制造业或零售业那样广泛吸纳大量劳动人口。香港现时的失业率虽然维持在较低水准,但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中低技能劳动者在高端服务业中的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单纯依赖金融和专业服务,难以全面支撑具普惠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高端消费中心成为一条可行的补充路径。高端消费不仅包括奢侈品零售,更涵盖高端餐饮、私人会所、文化艺术体验、医疗健康服务等,这些领域既能依托香港现有的国际化优势,又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例如,香港的米其林餐厅数量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位列中国第一,而在内地居民经常阅览的“黑珍珠餐厅指南”中,香港亦有众多高端餐饮场所入选,显示出香港在高端消费领域中对内地居民的吸引力。此外,香港的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客户对高端生活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若能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本地消费动力,将极大促进香港的经济多元化。
财富集聚与安全环境助力高端消费发展
香港成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目标并非空中楼阁。近年来,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新加坡虽在吸引资金方面有所增长,但香港凭借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资金自由流动的优势,仍然是全球高净值人士的首选地之一。根据研究资料显示,近年香港的家族办公室和信托业务增速亮眼,自2018年以来资产规模增长幅度接近一倍,这些资产往往伴随著对高端消费的强劲需求。与此同时,香港的社会治安稳定、法治环境健全,相较于部分东南亚市场,更能吸引同时注重安全与隐私需求的富裕人群。
此外,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也将进一步吸引高消费人群。国际艺术展览、拍卖会、高端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不仅能带动旅游业,还能促进高端餐饮、酒店和零售业的增长。例如,Art Basel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全球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来港,他们的消费能力远高于普通游客。若能系统性地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消费场景结合,香港完全有能力成为亚太区的高端生活方式枢纽。
避开价格战,以“高级化”突围
近年来,香港市民北上消费成风,深圳的山姆会员店、广州的地道南粤风味餐馆成为港人周末的热门选择。这一趋势反映出,若香港在零售和餐饮领域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比拼价格和规模,显然难以胜出。内地的供应链效率、人力成本优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使得同等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更低。因此,香港的出路不在于“更便宜”,而在于“更高级”。
事实上,香港在高品质消费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例如,香港的高端餐厅不仅拥有米其林星级荣誉,更融合了中西烹饪精髓,如主打印度旁遮普省特色的“New Punjab Club”、结合现代和传统粤菜风味的“龙景轩”等,均以创新手法呈现顶级食材,深受内地“新贵”青睐。此外,香港的私人会所、高端医疗、定制化服务等,在内地不少城市仍属稀缺资源。若能进一步强化、宣传这些优势,香港完全可以成为内地高净值人群的“品质生活目的地”。
理性对策:构建高端消费生态体系
近来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但“投入产出比”成疑,原因为政策针对性不足。要让香港成为大中华区的高端消费中心,特区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搭建高端消费认证与宣传平台。 目前,内地的“黑珍珠餐厅指南”已成为高端餐饮的重要参考,香港可借鉴这一模式,与美团点评等平台合作,将本地高端餐厅、私人会所、奢侈品零售等纳入认证体系,并通过精准营销吸引内地高消费客群。同时,特区政府可资助和引导本地企业参与国际高端消费展览的各细项工作,如米兰设计周、巴黎时尚展等,提升香港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第二,推动金融与高端消费的协同发展。 香港的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客户往往需要全方位的生活配套服务,而不仅仅是资产管理。特区政府可提供税费优惠等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可与高端酒店、餐厅、医疗中心等合作,为客户提供“财富+生活”的一站式服务。例如,为高净值客户定制香港艺术周行程,或提供米其林餐厅的专属预订通道。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客户黏性,还能带动本地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建立中西认可的服务质量认证框架。 香港可凭借其联通中西的优势,牵头制定一套涵盖服务、食品安全、酒店管理的国际标准,并争取内地及外国各类机构的认可。例如,借鉴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体系,在香港设立高端服务培训学院,培养服务能力上具备国际水准、服务意识上做到“贯通中西”的人才。同时,特区有政府可推出“高端消费品质标志”,确保参与企业达到一定的服务标准,从而增强新来港消费者信心。
综上所述,香港应基于现存高端服务业的优势,针对性、精细化面向高净值人群打造高端消费中心,目标成为大中华地区乃至全球高端消费的标杆城市。一方面,推进香港旅游业、零售业转型升级,在新时代的经济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另一方面,为本地市民创造较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也为香港服务业劳动人口向高端化转型、年轻群体“向上流动”提供路径。
作者林子淦是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现正举办十周年征文活动,欢迎为香港改革破局、探索新发展路径提出见解。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