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浅谈日本ACG文化中的“国际合作观”
全球范围内分歧与不平等日趋明显,不少发展中国国家在落实 2030年议程、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UNSDGs)等层面遭遇很大挑战,急于找到可以参考借鉴的方式。而在众多发达国家当中,日本的政商学研都支持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的安全等等国际议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不少成功案例。
来稿作者:李冠儒
在类似香港金钟的日本政府部门集中区——霞关,凡是日本政府的办公楼都要进行“适当的室温管理”——严格规定冷气要开到28度,支持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商业机构例如瑞穗银行等也经常向大中小学生们讲解如何及为何支持ESG(可持续投资)。笔者在日本亲身经历过这种“热浪”与宣传活动,一方面会暗自质疑:在场中小学生真能听懂?公务员不会抱怨很热?——此后也确认很多中小学根本听不懂台上的嘉宾所堆砌的概念,以及有不少公务员抱怨自己的生活已够“社畜”却还要在“蒸笼”中工作。
但另一方面,笔者也会反思,尽管日本做法较极端,港人未必愿意仿效,却不失为一种从小开始“抓起”、坚决表明日本要携手支持国际合作的姿态。在这基础上,日本政府不断宣传日本帮助发展中国家满足水和能源等公共服务、振兴当地市场及为当地人提供谋生的机会,在俄乌冲突暴发积极协助清除爆炸物和废墟等。被鼓励支持国际合作的日本人,又会持续倒逼政府做得更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香港方面能够迎合这种日本(人)所关注的国际议题,就可能与其进行高效的交往合作。
日本文化是传播国际合作理念的主要媒介,不少ACG(即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s、游戏Games)内容也包含有关元素。远的不说,香港也有不少受日本文化影响而传播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安全观的案例,陈蕾演唱及作词的《穷人的蔷薇》,歌名正是向日本动漫《HUNTER×HUNTER》(《猎人》)中连“独裁小国”都可使用的低成本高杀伤力兵器——“穷人的蔷薇”致敬;歌词中,“穷人的蔷薇/一刹那/万家灯火都变沙”呼应反战、反核思想、“争胜后/同是输家”则是国际组织学不得回避的问题。
学界内部有一个“迷因”(meme):“小国与小国起冲突,联合国调解,冲突消失;小国与大国起冲突,联合国调解,小国消失;大国与大国起冲突,联合国调解,联合国消失。”国际关系史上多少大国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通过挑拨小国制造事端,引起区域冲突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然后待其两败俱伤沦为输家后,利用或打造新旧国际新秩序来暗自得益?《穷人的蔷薇》中的“大自然为人类悉心的灌溉/几多绿叶都不再”、“无辜的孩儿/就连呼吸也要不起”,都直接响应了不牺牲下一代人利益的SDGs精神;摆脱“战火不间断/仇恨种下”的循环亦正是冲突调解学的核心,而理解国家及人类为何“相争/相克/相害”更是国际政治、人的安全学者的核心议题。
除了《HUNTER×HUNTER》外,还有海量日本作品以类似的国际议题和价值观念作为创作主线,“团块世代”(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代)的动画家代表宫崎骏,就创作过以成长与绿色(环保)作为主题的《天空之城》, 富野由悠季则以围绕战争与和平发挥的《高达》(机动战士)系列而闻名。这些日本动画在读者心中,暗自种下了国际合作的种子。
“教育”自然也是传播国际合作观念的重镇。如果口说“国际合作”,人们普遍都会表态支持,但具争议的往往是尺度,即“帮到哪一步”的问题。笔者曾列举,即使叙利亚难民自身不愿意进入遥远又陌生的日本,仍有很多日本青年要求政府接收更多难民,可见人们的美好愿望脱离了现实。这值得我们反省:若在不理解当国国民的感情及冲突背景之下胡乱介入,就不能排除因为“干涉他国内政”等原因导致冲突升级的风险,最终“越帮越忙”。
上文提及过的、表面上人畜无害亦满含“正能量”的日本动漫及歌曲,也曾引起过巨大争议。例如《我的英雄学院》中有一名从事人体实验的反派角色叫“志贺丸太”,就被中韩网民揭发,“丸太”是“731部队”(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进行各式人体实验时的军事组织)特别用于暗喻受害者的称呼,而“志贺”则让人联想起“志贺菌”这一痢疾杆菌,是“731部队”用于人体实验中的其中一种病菌。作者堀越耕平因而被网民声讨,其后更要致歉和更改角色名称。尽管日本粉丝尝试以“作品中志贺是反派,最终也被维护和平的英雄收拾”为由为作者辩解,认为作者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提醒大家“731部队”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然而,他们始终不理解中韩人民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忽略这种命名方式有伤害中日民族感情的风险,从客观上引起了公关灾难。
也因此,日本不少院校都有特别增设人的安全课程,其中往往涉及“跨国别同理心”及类似本文提及的失败案例,时刻提醒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了解各地历史及各方诉求的必要性。同时,学校也会为学生提供在不同国际组织的实习机遇和国际会议的邀请函,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地参与国际交往。
本文作者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务教育总监李冠儒。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