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照顾者悲歌何时了?伤痛知多少
来稿作者:徐幻
香港的照顾者承担著无数家庭的希望,却常常在沉默中挣扎。本月,中环一名70多岁男子疑因长期照顾患病妻子不堪重负,与妻子在家中烧炭身亡。故事令人伤感,但更令人反思的是,此类悲剧在近年来屡屡出现。
2024年3月,九龙塘一名71岁女子涉嫌杀害照顾多年的患痴呆症的84岁丈夫后自杀未遂;同年5月,葵芳邨一名59岁城巴女站长因心脏病无法继续照顾32岁智障儿子,于母亲节与儿子烧炭离世;2023年,观塘一名60岁保安与82岁卧床母亲倒毙家中,疑因儿子意外跌倒,母亲无人照顾而亡;同年9月,两名智障兄弟因母亲住院无人照料而饿死。
照顾者困境是社会系统问题
这些逝去的生命曾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或街坊,他们的离去静悄悄,却在社会心头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数据更揭示了照顾者的艰难处境:香港20%的非正式照顾者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53%因缺乏休息而身心俱疲;80%的照顾者已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却仍在独自承担重担。更令人揪心的是,56%的家庭照顾者出现抑郁症状,25%饱受焦虑困扰。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家庭、一段段无声的挣扎。这些照顾者日复一日地付出,却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他们的困境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我们社会需要正视的系统性问题。
近年来,香港政府逐渐正视照顾者面临的困境,推出多项支援措施,旨在减轻他们的压力,提升身心健康与生活质素。2023年政府启动的24小时照顾者支援热线,由专业社工提供即时咨询、心理辅导、紧急支援及资源转介,随时为照顾者提供一线帮助。此外,政府大幅扩展喘息服务,通过“优化买位计划”的约140间安老院及190个社区照顾服务券计划的服务单位,提供日间或短期托管,让照顾者得以喘息。同时,“低收入家庭照顾者生活津贴计划”已常规化,为经济困难的照顾者提供固定补贴,支持“居家安老”政策。
为增进公众对照顾者需求的了解,政府推出“关爱照顾者运动”,透过短片比赛、社区活动及“照顾者资讯网站”,推广互助精神并提供实用资源指南。尽管上述措施展现了政府的决心与努力,但照顾者悲剧的一再上演凸显现行政策的两大核心问题:重视服务数量而轻视生命质量,追求短期成效而忽视政策持续。
政策数字难以反映照顾者身心健康
现行照顾者政策多以扩大服务覆盖面或数量为目标,例如,2024年《施政报告》提及于荃湾及南区试行的“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支援长者及照顾者计划”,强调半年内探访4700户家庭,转介约900宗个案予社福机构跟进。社会福利署2023年11月公告突出全港新增367个喘息服务点,平均每日120人次使用;24小时支援热线每日处理数十宗求助。
然而,这些数字难以反映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改善状况,未能充分重视照顾者的福祉。研究显示,非正式照顾者在SF-36 健康生活品质量表调查的八个维度(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功能)得分显著低于非照顾者,生命质量全面下降;56%照顾者报告抑郁症状,25%有焦虑症状,却鲜有政策提供系统性以及长期的健康改善支援。喘息服务虽提供短暂休息,但地点分布不均、轮候时间长,未必能有效改善每日提供16小时以上的高强度照顾者的身心健康。2023年上线的“照顾者资讯网站”因数码障碍,对80%年逾60岁的照顾者帮助不大。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难以回应如2025年中环双尸案中照顾者因长期压力走上绝路的悲剧。长远而言,缺乏以生命质量为核心的科学评估,使政策难以针对照顾者的核心需求(如心理辅导、社交支持)精准介入,成效受限。
支援政策可能因财政缩减而中断
此外,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政府资源有限,大量政策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备受挑战,但现行有关照顾者支持的措施鲜少重视成本效益分析。例如,低收入家庭照顾者津贴计划自常规化后惠及数千人,却因申请门槛高、审批流程繁琐,未能覆盖更多有需要的照顾者(如58%精神病患者照顾者家庭月收入低于2万港元)。同样,喘息服务虽有助减轻负担,但其运营成本高昂,2023年立法会报告显示,每名额的补贴成本远超一般津贴,却未能显著降低照顾者的抑郁或焦虑症状。
在经济压力下,政府若不优先评估哪些措施能以低成本带来更大福祉,政策可能因财政缩减而中断,影响长期稳定性。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社会隔离导致服务暂停,加剧照顾者孤立感,显示政策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灵活性。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不仅限制了资源的优化分配,也使政府难以在经济挑战中维持对照顾者的承诺,进一步加剧如2024年葵芳邨悲剧中妈妈的无助处境。
全面衡量照顾者状况以对症下药
照顾者的生命质量(指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照顾效果,因此,建立以他们生命质量为核心的经济学评估至关重要。这种评估就像一面多棱镜,能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照顾者的真实处境,并设计出对照顾者真正有用且政府能长期负担的支持措施。
现时有称为CarerQol的工具专门评估照顾者生命质量,可以全面衡量他们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经济压力、社交联系,甚至个人成就感。这样的分析能清楚地告诉我们,照顾者在哪些方面最需要帮助,从而让政策更有针对性。例如,想知道是短期的喘息服务(比如安排临时照顾者)更能让照顾者放松,还是长期的心理咨询更能帮助他们应对压力,评估能给出答案。以及对于那些压力爆表的照顾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比如专属的心理辅导或灵活的补助计划,会不会比给所有人统一发放津贴更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经济学评估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数据为依托,比较不同支持措施的成本与成效,帮助政府找到既省钱又实用的解决方案。它让政策超越单纯的数字堆砌,真正聚焦于改善照顾者的生活品质,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通过科学分析,决策者能精准辨别哪些措施最有效。这样的评估确保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让照顾者在辛勤付出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支持。这不仅减轻他们的重担,更是对终结照顾者悲剧、回应社会期盼的郑重承诺。
作者徐幻是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