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中东拓商路 “新丝路”下的互利竞合
来稿作者:杨华勇
行政长官李家超率团访问卡塔尔与科威特,代表团包括30多名香港工商界人士及20多位内地企业家,涵盖金融、基建、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体现香港“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连同李家超前年访问沙特和阿联酋,两次出访已包括了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三分之二国家,占总人口约九成,显示香港将中东视为国际拓展策略中的关键。
香港近年来积极拓展中东市场,继2023年2月行政长官李家超访问沙乌地阿拉伯和阿联酋后,今次李家超再次率团访问卡达和科威特,旨在深化香港与中东的经济合作,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共同开拓中东市场。香港的布局不仅限于经贸合作,还包括金融、科技、旅游等多方面。例如,香港金管局与阿联酋等央行合作的“货币桥”专案已进入实施阶段,数码港也在与卡达金融科技中心商讨区块链跨境支付协议。此外,中东国家对绿色能源和数位化转型的需求旺盛,香港企业如氢能巴士供应商已成功进入阿联酋市场。
香港近年积极拓展中东市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深化双边经贸与战略合作。国泰航空自2023年恢复香港至沙特利雅德直航后,航班量增至每周四班,逾70%转机客源凸显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优势,促进中东与亚太的人流物流联通。金融领域方面,香港与沙特实现ETF双向上市,并设立10亿美元投资基金支持大湾区企业进军中东,港交所更计划2025年在利雅德设办事处,强化资金融通与产业协作。此外,香港透过“超级联系人”角色推动科技合作,如初创企业于沙特路演并签署多项协议,结合“香港研发+珠三角转化”模式,助力中东产业多元发展。此举不仅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与物流中心地位,更为中东经济转型注入动能,实现“新丝路”下的互利竞合。
香港积极拓展中东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凭借“超级连络人”角色,正深化与中东的金融联通,包括互挂上市、ETF互通及主权财富基金合作。例如,港交所将沙特、阿联酋交易所纳入认可名单,促进中东企业来港融资,同时吸引中东资本投资中国科技及新能源产业。此外,香港推出税务优惠吸引中东家族办公室落户,目标2025年前引入至少200家。
然而,挑战亦不容忽视。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影响投资稳定性,如近期中东冲突升级波及全球市场。同时,新加坡等竞争对手同样积极争取中东资本,香港需强化差异化优势,如大湾区联动及人民币国际化。总体而言,香港若能巩固金融基建、深化政策协同,有望在中东经济多元化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
香港积极拓展中东合作,既是应对全球政经格局重构的务实选择,也与中东国家转型战略高度契合。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深化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的合作,不仅能分散单一市场风险,更能发挥其“超级连络人”优势:在金融领域对接中东主权基金的多元化配置需求;在专业服务方面支援中东基建和产业升级;在科技创新上衔接“数位丝路”与中东智慧城市计划。这种合作绝非单向投资吸引,而是基于双方产业结构互补性——香港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国际互联网,恰好能助力中东实现“2030愿景”中的非石油经济发展目标,形成互利共赢的新兴市场生态圈。整体来看,香港正通过高层互访、金融合作和产业对接,逐步深化与中东国家的联系,以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并巩固其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普通法体系、国际化专业服务和成熟金融市场等优势,确实有能力吸引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和高净值家族办公室的投资。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积极举措,有助于引导战略性投资,推动绿色债券、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新兴领域发展。
香港也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与中东市场的互联互通,例如通过政策便利化、税收优惠和专项基金吸引长期资本。同时,应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布局,拓展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投资,以巩固其全球财富管理枢纽地位。若能突破发展瓶颈,香港将为经济注入新动能,并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更关键位置。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