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龙城|贯通九龙海滨 打造维港新景观
来稿作者:吴宝强
维港两岸的海滨长廊一直是香港市民引以为傲的城市景观,然而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九龙区的海滨至今仍存在多处断点,未能形成完整的休闲空间。笔者认为,现在正是推动“九龙新海滨”计划的最佳时机,透过连贯红磡、土瓜湾至启德的海滨空间,打造由尖沙咀至观塘的海滨长廊,不仅能提升市民生活质素,更能为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漫步九龙城区海滨,不难发现三处明显的断点:翔龙湾煤气调压站、海心公园鱼尾石一带,以及青洲英泥码头私人地段。这些断点就像美丽项链上缺失的珍珠,让行人无法一气呵成地欣赏维港美景。更令人惋惜的是,红磡前码头用地长期闲置,白白浪费了珍贵的海滨资源。
现在正有改变的契机,为优化维多利亚港的公共空间管理,政府于2024年12月5日提出《保护海港(修订)条例草案》,明确规范填海工程审批标准,并简化小型改善工程的行政程序。新制允许发展局局长豁免符合条件的项目,如行人板道、单车径、海岸泳池、观景台、防波堤、海堤等,条件包括其水下或水面覆盖面积不超过0.8公顷,以回应公众对亲水设施的需求。另外,早前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亦表示,政府将研究将红磡站南面的临海及前码头用地打造成设有游艇会的海滨新地标。
翔龙湾煤气调压站、海心公园鱼尾石一带,以及青洲英泥码头私人地段为九龙城区海滨的三个断点。于翔龙湾断点,连接时可同时加入活化概念,巧妙融入牛棚艺术村的历史元素。这个前身为1908年牲畜检疫站的艺术聚落,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变迁,可设置互动式历史展板或装置,让市民在休闲之余,也能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故事。
针对海心公园段,如以不填海方案,可优化鱼尾石后方建设行人通道,以提高行人通达性。另一方案是允许海港工程,可参考台湾新竹“鱼鳞天梯”的设计理念,将传统防波堤改造成兼具功能与美观的观景阶梯。这种创新的“抛石护岸”设计,既能保护海岸线,又能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一举两得。
而黄埔/土瓜湾段 (青洲英泥码头)现有私人业权问题,当局宜与之尽快商讨。因应不同情况,可采用开合桥或海滨栈道等形式。政府与相关业权持份者可共同构建一个多功能的海滨平台广场,举办巿集或文艺表演,加入公共休憩空间、垂钓区域等,让区内居民享用。
红磡站南面的临海及前码头用地,在活化时须改善现在道路的连接,提高市民前往上址用地的可达性。可加入观景平台等,并引入商业元素,如特色餐厅、文创市集及零售店舖,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表演,如无人机汇演、载人观光气球、游艇游览等
为加快实现海滨长廊,除提高社区参与,亦要考虑成本效益及可持续发展。可开拓公私营合作模式,或进行招标并推动私人公司参与,提供诱因予私人公司,例如容许设置更多商场、巿集、旅游、餐饮及娱乐设施, 增加成本效益,不仅能提高经济回报,加快项目进度,还能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九龙半岛坐拥一览维港两岸的海岸线,只要打通关键节点,配合启德体育园等新发展,长远必能打造世界级的海滨景观。海滨发展必须做到“三合一”:文化底蕴、商业活力与休闲功能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城市规划的进步,更是我们送给下一代的最佳礼物。
九龙城区议会正就市民关注的议题,包括《九龙城区的交通配套》及《优化海滨设施》等,集思广益,征询巿民意见,请大家踊跃发表。让我们携手合作,见证“九龙新海滨”从蓝图变为现实。
作者吴宝强是九龙城区议员、民建联九龙城支部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