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以云南咖啡为例——论港人对外说好“中国故事”的前提
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发动关税战,巴拿马港口交易风波未息,地缘政治局势如此紧张之下,以“国际交往”作为优势的香港,无疑面对极大阻力。我们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时,总有机会向外国友人分享有别于他们所认知的内地和香港;但当下中美冲突日炽,他们难免带有偏见和敌意,我们更需要通过真实且有代表性的故事去打破某些回音室。若港人置身事外,“超级联系人”就沦为口号。为此,我们应该时刻充实自己的“案例库”,从各国新闻取材,同时积极且坦诚地记录在港生活点滴,以及在内地出差、旅游、学习、考察的所思所想,累积能够说服自己的“中国故事”,才能让外国人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来稿作者:李冠儒
笔者从事国际关系研究工作,与外国代表交流时,常听闻对方评价内地人不懂如何在外国用“国际语言”进行宣传。由于“国际语言”的说法较抽象,有些人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可以迎合拥有偏西方主流价值观读者的语言”,笔者也不否认这种观点,毕竟国际舆论上西方占优,而且“外宣”工作确实应该因地制宜——必须了解海外受众在关注什么。假若对外国人采取“内宣”的思路,不免弄巧成拙。有不少港青不曾将“中国故事”当一回事,形容是“大内宣”,正是认为部份内地宣传物没有站在“目标观众”的角度说故事。
因此,香港人要说好“中国故事”,必先积累能够说服自己的、自己会阅读的“中国故事”。港人是中国人的同时,在文化、教育上也长期受西方思想熏陶,因此许多人在本地教育下天然懂得怎么使用“国际语言”,知道如何“外宣”,较容易与外国人“无文化障碍交流”,这理应是我们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港人也应该掌握一些客观事实,例如内地企业国际竞争力有目共睹,否则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在改革开放后有如此成就。若认真考察,不难找到一些懂得说“国际语言”,可以“面向世界”、打动世界的案例。
一些大型内地企业,连西方主流媒体都不得不承认它们有“面向世界”。以福建省为例,近期有被BBC纪录片强调的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宁德时代,以及获颁发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美国工厂》的原型——福耀玻璃。港人观看后,可向外国友人分享所思所想,鼓励他们看看。除此之外,也不妨关注一些还没有成为“业界神话”的中国企业故事。
笔者曾跟随一个港澳台实践团前往云南A咖啡业企业进行考察。在此前,笔者从没听说过A企的存在。当时日本NHK电视台正在寻找A企取材,笔者则在考察中得悉A企是星巴克合作伙伴且长期得到联合国的支持,而其创办人刘氏也上过《福布斯》(Forbes)杂志,企业内贴有不少外语(例如法语)的新闻报道以及香港政要参访的新闻。
A企介绍企业史的叙事方式,具备“国际语言”的特色。例如A企的故事有不少西方宗教色彩,先从1892年法国传教士Alfred Liétard将咖啡豆传入中国开始说起,说明企业创办人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希望通过咖啡传播“温暖和爱”,为此积极发展中国的咖啡产业。1988年,以“传播爱”为理念及企业精神,中国内地最早期的咖啡师与联合国开发署达成合作协议,开展“雀巢到云南”的咖啡项目。在联合国的帮助下,1996年在美国纽约成立Sunlight Yunnan Coffee。以此为基础,刘氏在2012年成功邀请时任星巴克总裁到云南工厂考察,他对工厂很满意,最终支持刘氏成立A企。近期,A企进一步升级,正打造中国的咖啡交易中心及基因库,试图扩大中国咖啡的全球影响力,同时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回馈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成功吸引不少媒体如日本NHK的关注。
简而言之,A企之所以成功“面向世界”,在于其成功与一些西方宗教的理念、联合国的理念对话,并借此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刘氏乘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走进西方视野,嵌入西方评价体系。直到现在,星巴克还有部分使用它所提供的咖啡豆,A企也已顺利解决了100余万名云南人的就业问题,实现国内、国际“通吃”,“让云南咖啡走向世界”。
而A企能够与国际联通的前提,是时刻牢记中国根本。例如针对部分巴西企业在亚马逊过度砍伐以种植咖啡的情况,A企说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故事,标榜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感、对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与“公司治理(Governance)”(ESG)的重视,并积极打造“雨林联盟”,首创国内“雨林咖啡”种植模式,把咖啡种植在原生植被,因而能有效减少土地开垦,保护生态系统。同时,A企善用雨林树木为咖啡树遮荫、保湿、防冻,以及使用树木枯叶自然形成的咖啡有机肥,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之余,从源头提升咖啡种植品质。
上述议题是外国人所关注,而上述外国组织及企业都是外国人耳熟能详的,那么外国人就更有可能接受这是真正值得讨论的“中国故事”或“中国案例”,也就更可能接受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3月19日对云南咖啡的高度评价——“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收集更多能说服自己的故事,以便在中美争端中做好国际交往乃至国际调解的工作。
本文作者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务教育总监李冠儒。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