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从谈判大师到纸老虎——特朗普为何会输掉贸易战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刘畅

特朗普以高调的姿态发动了对华贸易战,声称要通过关税大棒遏制中国发展,让美国重新伟大,彻底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然而,随著情绪平复,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这位自诩为"谈判大师"的政治人物,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如同毛泽东当年说的“纸老虎”一般,看似张牙舞爪,实则一戳即破。

内部分裂与特朗普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自始至终充斥著内部矛盾与混乱信号,这种分裂性已成为其贸易战略的最大软肋。特朗普缺乏对国家治理的系统认知,更缺乏对国际规则的尊重。他把治国当作《飞黄腾达》真人秀式的商业谈判。然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远非真人秀可比,贸易战不是口水战,需要全方位的战略规划。当特朗普发动关税战时,他似乎并未认真考虑过一系列关键问题:打多大?打多久?核心诉求是什么?是否取得了核心高层和多个利益集团的一致支持?如何安抚民众恐慌?有没有整体计划和配套措施?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尖锐指出:"特朗普政府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政策完全建立在一时冲动之上。"这种领导风格在贸易战中暴露无遗——没有系统性的战略规划,没有利益集团的共识凝聚,甚至连基本的政策延续性都无法保证。

自诩"交易大师"的总统不仅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更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传统盟友挥舞贸易大棒,甚至威胁制裁德国汽车、法国红酒、印度钢铁,这种"无差别攻击"让美国在国际上彻底孤立。特朗普在关税战的同时,也在国内发动政治清洗:联邦政府遭遇"忠诚度大审查",专业公务员被大规模清洗;与主流媒体势同水火,将CNN、《纽约时报》等斥为"人民公敌";攻击美国高校是"左翼洗脑工厂";与民主党的斗争白热化导致政府濒临停摆。这种"对外四面树敌,对内众叛亲离"的奇葩行径,使得贸易战演变成了"中国VS特朗普,特朗普VS美国,特朗普VS全世界"的奇特格局。

与其第一任期不同,如今的美国政商各界对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美国商会、全国零售联合会等商业组织已公开反对大规模加征关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公开拒绝按特朗普的要求降息,坚称“美联储将保持政策独立性,政策调整需基于经济数据而非政治干预”。加州政府甚至起诉特朗普政府,《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CNN等主流媒体也齐声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原本打关税战需要配合舆论战,结果却演变成西方舆论与特朗普作战的局面。

特朗普上任后第一个季度的支持率民调结果尤为尴尬,他以45%的支持率排在二战后所有美国总统上任第一季度支持率的倒数第二。而排在倒数第一的则是第一个任期的特朗普自己。党争不休,内部撕裂严重,政府的执行力和效率成疑,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有效执行关税战的战略?此外,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也严重削弱了美国在国际谈判中的信用。作为一个毫无信用、朝令夕改的人,他的态度和言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只有遵守规则、信守承诺的人才有谈判的价值,而特朗普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中国制造的钢铁长城:超级工业体的战略底气

与美国的内部分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展现出了空前团结的姿态和强大的产业韧性。当今中国已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超级工业巨无霸,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35%,是美国的两倍,日本、德国的四倍,甚至超过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之总和。全球50%以上的钢铁和船舶、6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和5G基站、65%以上的动力电池、70%以上的高铁装备和无人机、75%以上的特高压输电线路、80%以上的太阳能光伏装备和家电、85%以上的手机,全部都在中国生产。产量大、种类全、水平高,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底气。这种产能规模大、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高的优势,使得中国在贸易战中拥有前所未有的抗压能力。

从"被卡脖子"到"卡别人脖子",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底气亦来源于其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型成功。曾经在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面临"卡脖子"困境的中国,通过集中攻关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中芯国际的7纳米工艺、华为的麒麟芯片、国产CAD软件的崛起,使芯片自给率从贸易战前的20%提升至2024年的40%。同时,中国依托稀土资源(占全球精炼产能80%)和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全球75%锂电池产能),发展出"原材料反制"能力,如限制镓、锗出口便震动全球半导体产业。这种转变的深层支撑是"双循环"战略构建的47万亿元内需市场缓冲带,以及研发投入强度从2018年2.19%增至2024年3.2%的创新体系。如今中国不仅在传统制造领域保持优势,更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形成反制筹码,2024年以占全球43%的专利申请量,完成了从"被动防御"到"攻守易形"的质变,展现出通过技术自立重构全球产业格局的战略韧性。

美债定时炸弹倒计时,股债汇三杀

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显然没有意识到,美国正面临著一个紧迫的时间窗口问题。2025年6月,美国将迎来约6.5万亿美元规模的巨额美债集中到期。这一严峻的偿债压力,令美国财政状况更加吃紧,也大幅降低了美国在贸易战中的承压能力。美国需在短期内通过“借新还旧”方式续发债券,但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大幅提升,远高于此前低利率时期发行的旧债利率(部分仅1%左右),导致美国政府的利息负担大幅攀升。若市场认购意愿不足,美债拍卖可能遇冷,进一步推高收益率,加剧财政压力,若再融资不畅,可能引发美债市场动荡,甚至冲击全球金融体系。

特朗普面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美债大抛售那么简单。美股同样经历了大幅波动,更可怕的是美元也遭到了抛售。“股债汇三杀”,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上一次似乎还要追溯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期。这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三重脱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脱钩、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利益脱钩。

美国国债是美元的锚,锚稳,美元就能保持全球认可的强势货币地位;锚松,美元也就处于危险之中。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全球货币体系转向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加信用货币模式。在此之前,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稳定性极高。而现在,美元正面临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国际投资者不再热衷于购买美国国债,原因有多方面:首先,美国债务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水平。目前美国国债余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一年的国债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而美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不到5万亿美元,光国债利息支出一项就要花掉超过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而且美国政府要支付7万亿美元左右的日常费用才能维持政府运作。此外,美联储为了对抗通胀,不断加息,导致银行存款利率攀升,这让收益相对较低、风险却在增加的国债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同时,像中国、日本这些过去美债的主要买家,也正在逐步减少持有量,许多国家开始去“美元化”,以避免被美国制裁,索性不再大量持有美债。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以贸易壁垒为筹码,胁迫全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增持美债,以缓解其日益恶化的债务危机。然而这一精心设计的"关税-美债"捆绑策略在中国坚定的反制立场下彻底破产,中国的坚决立场不仅保护了自身利益,更向全球传递信号:美国不能再用关税大棒胁迫他国为其无节制的债务融资买单。这一关键抵抗,正在瓦解美国长期依赖的"出口通胀、进口资本"全球金融霸权模式。

正义性与民心向背:纸老虎的终局

在国际关系中,占领道义制高点有助于将其转化为实质性的外交支持。特朗普上台后,先是针对与美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墨西哥和加拿大,接著公然恐吓丹麦要吞并格陵兰,对包括欧盟在内的所有盟友加征关税,盟友普遍感到茫然和背叛。这种"无差别攻击"让美国在国际上彻底孤立,欧盟采取了对等制裁措施,日本也抛售美债,引发美债市场震荡,连日本政界都开始对特朗普的态度日益强硬。与之相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谋求霸权,不搞“零和博弈”,而是追求合作共赢。这种基于道义和共同利益的外交理念,必将赢得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关税战打响后,美国国内民众恐慌抢购,并争相下载中国电商平台的应用,互相交流如何购买平价中国商品的经验。这说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背道而驰。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对这次贸易摩擦表现得异常冷静。经过几年的中美博弈,中国人民亲眼见证了国家在重要领域的长足进步,自信心日益增强,同仇敌忾,形成了上下一心的强大合力。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决心和斗志,使各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清醒共识和空前团结。“上下同欲者胜”。只要国内声音统一,民心所向一致,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今天的困难再大,能比建国初期更难吗?能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更艰苦吗?七十多年前,新中国尚未站稳脚跟,都敢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美国硬碰硬,何况是今天的中国?

纸老虎终究是纸老虎,当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时,任何试图阻挡人类进步潮流的力量,都将被无情冲刷。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