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用科学平台推动人文学科教育
来稿作者:谭丽时
我们现在身处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在当下国际局势瞬间万变、贸易战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如何强化香港的竞争力是个关键议题。毋庸置疑,未雨绸缪是必须的,今天的年轻学生就是明日香港社会的栋梁,只有教育做好了,才有能力跟别人竞争。所以把更多社会资源放在教育上,以至善用科技平台来推动教育至为重要。
近年大家意识到,要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并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都需要培养好的人才。创科人才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过于侧重而失去全盘考量。为此,以往在中小学里大力推动的“STEM”已经优化为“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加入统称为“艺术”的人文学科。这样培育优质的学生,在为香港未来发展铺路之余,也能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国策。
特区政府在2024年的《施政报告》里宣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就是为了香港吸纳优秀的创科人才,以便引领科创产业的改革定位和布局,然后再借助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把香港园区发展成为联通内地与国际的世界级科技创新枢纽。
跟STEAM的其他四个方面相比,人文学科较为传统,但那并不意味著就要用传统的方法来教。既然我们现在身处科技和互联网的时代,使用创新的途径来教人文学科绝对合理,只要效果好便可了。大湾区青年发展促进会去年10月在湾仔会展举办的展览扩阔了很多市民的眼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科技创新为生活带来的益处,这些好处当然可以应用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上。今年的展览在那个基础上,再加上人才交流的因素,更贴近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一方,有新的科技平台帮助他们学习,自然事半功倍。但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能直接受惠。其实,为了帮助学校更有效地落实STEAM里的人文学科课程,教育局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培训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和工作坊,让教师做好准备,得以充分了解国家发展等内容,同时准确掌握小学人文科的课程评估要求和教学方法。自上学年起,教育局每年提供了大概4千个专业培训课程名额给教师。科技平台可以发挥支持和补充的功能,让教、学双方都能更有效地学习。
国家在教育方面重视“强师赋能”,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先要拓宽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才能把学生教好,授予他们新的知识。用科技平台进行教育以前是大专教育界才能享有的“专利”,现在却能普及到中小学的师生群体里,确实值得珍惜和好好利用。
作者谭丽时是大湾区青年发展促进会主席、inno4life—创意文化及科技创新展览策展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