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特朗普加征汽车关税无助美国经济复兴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杨华勇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声称此举将为美国带来高达万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并称关税政策将是“永久性”的。特朗普的语气坚决,宣告这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创造就业机会,甚至以“美国解放日”形容这个政策的实施。

这场关税战不仅无法实现特朗普所谓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将进一步伤害美国本土汽车产业、加剧通胀压力、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引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动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复兴无益,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增加消费者负担、损害本土产业、引发贸易战等。需要指出关税对供应链的影响,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全球化特性。美国车企依赖进口零部件,关税可能导致成本上升,影响竞争力。

美国汽车产业早已形成“北美生产+全球部件”的供应链互联网。以福特F-150为例,其发动机产自墨西哥,变速箱来自德国,电子系统依赖亚洲芯片。25%的关税将直接冲击这类成熟产业链,导致整车成本激增。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全供应链回流美国将使汽车成本上升30%,远超关税保护力度。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测算,若全面实施25%汽车关税:新车均价将上涨$6,400,导致年度销量减少130万辆;二手车价格随之攀升15%,影响60%的购车人群;家庭年均交通支出增加$1,200,相当于削减0. 8%的可支配收入。

欧盟已拟定反制清单,涵盖:对美威士卡征收50%关税(年贸易额37亿美元);提高医用设备关税(影响美企如强生、美敦力);暂停数位服务税谈判(威胁科技巨头利益);彼得森研究所类比显示,全面贸易战可能使美国GDP损失0.8%-1.5%。

中国通过新能源汽车准入制度反制:要求动力电池当地语系化率提升至90%(当前为70%);资料安全审查延长至18个月(影响特斯拉FSD落地);稀土出口管制(美70%的电机用稀土依赖中国)。

真正的产业竞争力源于创新生态的培育,而非关税壁垒的堆砌。美国若能在电池化学、车用AI芯片、氢燃料存储等关键领域革新,其产业优势将不再依赖关税保护。在19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如丰田、本田凭借高品质、低油耗的车辆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陷入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如自愿出口限制(VER),要求日本自动限制对美汽车出口数量。同时,美国汽车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引入日本的管理方法(如精益生产)来提升竞争力。最终,美国汽车业恢复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在某些领域重新取得优势。

1980年代的经验表明,真正的产业复兴来自技术-制度-组织的协同进化。当前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单纯的贸易保护如同试图用马鞭驾驭高铁。美国需要启动“新曼哈顿计划”:在固态电池、量子计算辅助设计、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建立绝对优势。正如日本车冲击倒逼出精益生产革命,今日之挑战应催生更深刻的产业范式变革。关税之墙终将坍塌,唯有创新熔炉能锻造未来竞争力。当前挑战实为转型契机,决策者需著眼十年后的产业图景,而非短期的政治表演。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