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珊|加强建设社区药房 共建可持续“健康香港”
早前医务卫生局公布公营医疗收费改革详情后,多个关注团体指出,基层市民及低收入家庭或将负担更重的经济压力,因费用而拖延乃至拒绝就医,致使病情恶化;取药方面,长期病患者忧心新收费标准导致的额外支出,及每次配药缩减至四星期故需频繁前往医院的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快对社区药房的建设并做好相关宣传,另一方面要协同地区组织加强对市民的帮助和引导。唯有积极对接政策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细节,方能助力本港医疗系统实现长期向好发展。
加快建构社区药房体系 减低患者就医取药负担
近年来,由非牟利机构或药剂师团体营运的社区药房不断增加,为市民提供处方/自费药物配售、药物咨询、小病小痛咨询等服务。慢性疾病或轻症患者(如伤风感冒、偶发性腹泻)可以较为及时地在社区药房获取健康建议,与可负担的药物支援。
笔者赞同当下应加强地区康健中心与社区单位的协作,突显社区药剂师的角色,以协助市民辨识病情及选择适当医疗资源,减低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亦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建立药剂师与医生互相转介制度,帮助有需要的病人获适切跟进,减低患者诊疗期间面对的种种负担。
关爱队应积极引导 为市民排忧解难
此次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旨在更精准地资助弱势社群。为了帮助市民理解并应对政策变化,笔者建议关爱队在日常服务的同时,做好相关答疑和引导工作。譬如,为当区居民解释新标准下不同群体可豁免或需支付的费用,协助基层市民和低收入家庭申请减免项目,加强对社区药房的宣传等。
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市民介绍“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该计划目前包含糖尿病、高血压筛查服务及血脂检查,能够帮助市民及早预防长期病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实现“一人一家庭医生”的个人化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参与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笔者认为,通过持续推广及鼓励参与上述计划,我们有望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和观念,逐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医疗系统。
可持续医疗惠民生 共筑健康新常态
目前,本港公营医疗服务的政府资助率达97.6%,可媲美北欧高福利国家的公帑承担比例,较新加坡的公帑支出高出一半有余。然而,随著人口老化、医疗通胀等挑战加剧,有序引导并改变市民的求医习惯已成为当下政府工作的新重点。基层医疗委员会委员林正财医生指,公立医院收费改革只是大蓝图中的一块拼图,当中亦包括基层医疗、改善收费透明等,整体希望令医疗系统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民众之间尚有很多需要沟通协调的地方,有关部门的工作者在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应做好“倾听”、“观察”的工作,及时反映政策推行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可以优化的细节,从而加强对“贫、急、重、危”病人的全方位保障,齐心建构“健康香港”。
作者方国珊是西贡区议员、环保北关爱队队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