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泳舜|完善资助制度助精英运动员向上流动
经过多个月来的讨论,政府日前正式公布,由四月一日起,本港各级精英运动员,包括残疾运动员的直接资助额上调8.3%。笔者作为体院副主席,参与了当中的磋商过程,欣见文体旅局和体育委员会采纳建议,全面调升运动员的直接资助水平,这既是对本港运动员近年卓越成绩的肯定,也体现政府对他们的支持;通过完善整个资助系统,可让运动员全心投入比赛和训练,力争佳绩,以持续向上流动为目标。
近年来,本港运动员表现令人瞩目,佳绩屡见不鲜,不仅在巴黎运夺得2金2铜创下历来最佳成绩,还在残奥会中摘得3金4银1铜。即使在奥运结束后,本港运动员依然延续这股冒升势头,例如香港女子重剑好手佘缮妡近月先后在多个世界杯分站赛事跻身三甲,最新世界排名已跃升至前八。而年仅二十岁的香港网坛新星黄泽林,也在迈阿密大师赛中打击世界排名第14的强敌,破天荒打入ATP1000赛事的三十二强,成为近日热话。
这一切充分证明,越来越多本港运动员在世界体坛上具备立足之力,资助的调升无疑是对他们努力的回报,并让他们专心备战今年底全运会、明年爱知‧名古屋亚运会、2028年洛杉矶奥运,以及其他国际赛事,相信他们会继续以代表中国香港为荣,未来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资助检讨历时数月,过程中曾咨询了体育总会的意见,以及对比其他地区的资助模式,最终不仅提高各级运动员的资助额,还根据体育发展趋势,对资助制度作出多项针对性调整。
其中,因应去年巴黎奥运期间,社会对被视为全职运动员入门级别的“成年队”表达关注,其标准资助额仅为每月7,130元,难以应付日常开支,体院在参考其他大型机构的培训计划后,特别将该级别资助额调高至每月10,000元,并且首度为精英残疾运动设立“成年队”组别,以期与健全运动员制度看齐,冀可吸引更多残疾人士参与运动。同时,针对有意见反映部分运动员级别的两年资助年期过短,难以培育初阶运动员,体院经检讨后,也特别将“精英乙+”及“精英乙”的资助年期延长至4年。
根据过往经验,随著运动员成绩提升,通常在两、三年内即可晋升至更高的资助级别。笔者相信,经过是次优化,有助拉近不同层级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完善整个资助制度;配合体院新大楼落成,增强运动科学和医学的配套支援,能为年运动员创造更多晋升机会,提升本港体育的整体竞争力,踏上更高台阶。
然而,单靠精英资助仍不足以全面支持运动员的发展,本港体育除了专注于精英化,还需兼顾普及化、盛事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在启德体育园落成之际,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更多资源与机遇,并预期有更多商业机构愿意支持和赞助本港运动员,在体院的资助以外,带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并为运动员退役后提供更好的职业前景。
与此同时,现今世界体坛竞争日渐竞烈,本港运动员在追求个人佳绩的同时,需要不断努力突破自我,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虽然目前的资助水平有所提升,但制度上的多层级设计,意味著竞争依然存在,运动员必须努力求进,才能攀上更高的阶梯。笔者期望体院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严谨把关,透过由教练团队引进高质量的专业训练并作出监督,助运动员持续改进技术,确保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领域中具备竞争力。
运动员也应当意识到,他们在得到更大支援和保障,背后不仅有政府的投入,更承载著市民的期待,冀他们视这些支持为一份动力,不断寻求进步,让香港体育在国际舞台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郑泳舜是立法会议员、体院副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